立即捐款

在北角碼頭《待渡》 城市中只想找個庇蔭

在北角碼頭《待渡》 城市中只想找個庇蔭

「我們歌唱的白日將一一熄去,親近海的肌膚,油污上有彩虹,高樓投影在上面,巍峨晃蕩不定」——受也斯的詩作〈北角汽車渡海碼頭〉啟發,賽馬會藝壇新勢力項目《待渡》糅合陶瓷、聲境、形體演出、視覺裝置等元素,今天起至4月25日於北角(東)渡輪碼頭舉行。

我們要等多久?要去哪裡?「待渡」除了是動詞,也可能適合形容一種不安的心情,因為我們不知道船長是誰、有甚麼人陪伴我們、最後能否安全到埗。我們在碼頭靠著扶手,眺望對岸的高樓,分界線以下,大海波濤洶湧,閃爍著銀光。

不安的能量 脆弱而鏗鏘

《待渡》最大的裝置,就是一串很長的風鈴,從碼頭接近陸地的一端拉到接近海的一端,它由破碎的瓷片組成,透過互相不經意的碰撞,發出清脆空靈的聲音。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箱藝術院副教授的尹麗娟解釋其創作意念時,提到碼頭給她「短暫」的感覺,因此運用了大量不完整的碎片,聚合成一個完整的共同體。就像市民在碼頭等待著,他們各不認識,但靠攏在同一空間時就會凝成能量。

這些瓷片表面上看似細碎、脆弱,卻發出鏘鏗響亮之音,迴響不斷。有幾座韆鞦與風鈴對望,如果你坐上去輕輕搖晃,風鈴的高低起伏會隨之改變,像海浪形狀。

部分展品以砂石鋪地圍成圓圈,就像日本園林的枯山水(karesansui)。附近沒有圍欄,歡迎市民踩上去,感受微小的砂石瓦礫聲音,同時,腳步也會隱約改變砂石堆的表面形狀,留下不太明顯的足印。

IMG_1762

以甚麼照亮靈魂?

《待渡》設有偶發演出,逢星期五、六、日晚上7:00和8:00場次,有形體舞蹈者參與表演。夜幕低垂,碼頭內的燈光顯得掩映不定,非常昏暗。此時,兩位舞者背對著白色方柱亮著指頭大小的燈光,緩慢小心地呵護在掌心,舉向天上。

舞者的手各自帶著一個小燈,隨節奏揮動,之後他們逐步擴大表演的空間,有時躲在柱後,有時走進人群中間。這盞細小的燈,卻伴隨舞姿晃動不停。有時看這光芒看得入神,舞者的身影就像消失了一樣——碼頭有兩隻螢火蟲在起舞。有時照亮柱身、有時貼近牆壁安靜、有時低飛映射地面、有時高興跑近天花……動態自然如日照升起落下,流動且自由。

我們只需一點光,就足以照亮整個黑暗的空間。

林丰的聲境製作可以說是《待渡》的靈魂。他在碼頭四個角落擺設喇叭,放出不同樂器的聲音,就像合唱團的聲部分工,在中間匯聚成和諧融合的和音。音樂節奏緩慢、低沉平靜,而且沒有起始終結,只會不斷變化演進,就像幾時間凝結成玻璃。

IMG_1748

碼頭庇蔭 光影更顯詩化

《待渡》呼應也斯的詩,選址於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的一片長方形空曠區域。展品置於這個近五十年歷史的碼頭,卻沒有佔據了它、成為主人,反而展品有意識地在碼頭的骨架之間,拓展出更豐富的意象。

由於碼頭天花遮蓋大部分陽光,光線只能從水平的窗口透入,柔和、陰暗但又溫暖。

看《待渡》的時候,除了展品和音樂本身,還有零碎的「天然藝術」來湊熱鬧——偶爾,有海風溜進空間,吹動你的頭髮;有時低沉的笛聲響起,伴奏現場音樂,旁邊的船即將駛開;斜陽光或顯或隱,為地面鋪上一層橙色浪漫光芒。這些原始的生活經驗加上《待渡》的藝術作品,形成獨有的海旁味道。

團隊講解創作理念時,指他們認為香港讓人可以沉澱、安靜的公共空間不足,尤其在晚間,博物館都要關門。他們認為《待渡》提供一個「城中庇護所」(urban sanctuary),市民工作一整天之後,可以來北角碼頭放下這些多餘的。

碼頭位於大海與港島的節骨眼上,文字放映部分更顯詩意。「推開奔馳的窗」,文字配以的「畫面」在永恆變動。有時有長長的貨船駛過,有時日落黃昏將大海染成金色,陪伴市民過漫長的等待。

藝術行《待渡》

地點:北角(東)渡輪碼頭上層空間
日期:2021年4月14日至25日(每節參觀時間為40分鐘)
費用:免費(須預先登記)
節目詳情及登記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