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台北行小記

1.在復活節假,到台北旅行四天,沒有想像中繁華,但旅途蠻有趣,因為遇上位愛自說自話又打哈哈的導遊,看其自得其樂亦被感染。

2.例如有團友問有何台灣美食好介紹,便答台灣多是福建人,論吃怎及廣東呢?再反問廣東有甚麼最好吃呀?團友孤疑之際,便說不就是公仔麵啦,然後便哈哈哈!解釋這是其台北鄰舍告訴他的,原來台灣人就只會泡麵,將沒任何配料的麵泡得又漲又稔,可到了香港,卻吃到火喉剛好,又有餐蛋,又有蔥花的公仔麵,就讚嘆為美食矣!這可視為笑話,亦可視為台灣人對吃不甚講究的小故事吧!後來到其他景點時,會說這景點沒啥特別,又或甚麼甚麼不是太好吃 (當然不是所有都彈)。有團友批評這樣的導遊倒米,但我蠻欣賞。誰說今時今日服務一定賣花讚花香?香港常強調服務業要變得專業,但坦率卻是香港服務業欠缺的吧!亦不是所謂專業重視的吧!

3. 有晚到巿中心的龍山寺,人山人海,寺內長長上鋪滿水果糕點,除較中央的和尚打坐唸經,圍攏外圍拿著佛經一同唸頌的信眾亦有過百 (甚是鼎盛),見我跟同行的走近細看,便把經書拿近指引,並細聲詢問從外地來的嗎?有禮好客而含蓄。在香港,總感到佛教徒就是冷冷的,熱情、友善些的總會是基督及天主教徒,看龍山寺善信,才發覺自己關於宗教文化的偏見可真不少哩!

4.龍山寺外擺了七、八檔盲人按摩,兩張椅子便是一個攤檔,半小時收四百台幣 (合一百港幣),對面街更是長達數十檔的露天攤檔,吃的用的式式俱全。讓人感到台北小巿民總能找到生存空間,台北政府並不像香港政府的口裏叫巿民自力更生,政策上卻是對小經營者封殺。社區經濟,以人為本何解?香港當政者常掛在咀邊,但除了自我感覺良好外,這些話還有何意義呢?

5. 對初到台北的香港人,走到馬路大概很不慣,因為即使是綠燈公仔,仍是有不少車輛穿梭於馬路 (一般是主線停下,支路的車如常行使)。導遊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台北交通沒有香港繁忙,另方面是台灣道路使用者習慣互相遷就,你讓讓我,我讓讓你,便大家有得用。更指香港法律重理多於情,而台灣法律便重情多於理。看到台北交通的互相禮讓,讓我即時聯想的是不只一次的,看到有行人在香港鬧巿馬路上,因未過得及那三、四條的行車線,便被前後風馳電制的車輛夾在路中間,好不驚險;另一次是在一條窄巷,一位大嬸拿著大袋小袋過馬路,突然一輛私家車高速駛至,巨響急停,幸好沒碰著那大嬸,那年青司機卻伸出頭來,不停臭大嬸。阿蘇最近有篇文章重提公民社會跟民間社會的分野。是的,港人常自誇公民社會,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互諒互讓,互相尊重?更有說標榜法治就是公民社會,嘿!難怪無政府主義者在香港如此寂寞,因為香港這個都巿有序但無情!

6. 這次台北行一大驚喜是中正紀念堂樓下舉行的水墨畫展,沒有一般國畫的沉鬱,色彩較鮮朗開揚,其中瀑布、流水更是一絕,霧氣迴盪,水氣騰騰,均仿如置身自然中。唯印刷品皆盡失水之動態與靈氣。一直以為油畫跟照片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那是因為質料使然,沒想到水墨畫的差距亦可這麼大。雖然我們早已進入了機器年代,但許多東西仍是複制不了。大概我們在享用技術進步的同時,更應感激技術的不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