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牛津劍橋書商告印度大學侵權

06VBG_DU_800860f
印度不少大學生都會購買影印教材,以節省經濟開支。(圖片來源)

《香港雜評》近日因版權問題變成「梁文道雜評」,還有《主場新聞》 傳聞被警告勿再亂登同時刊登在報章的博客文章,再次掀起本地對版權的討論。近日,印度學術界同樣受到版權問題困擾。事源當地發生一單版權訴訟官司,原告人是多家著名的出版商如牛津大學出版社、劍橋大學出版社和Taylor and Francis出版社,而被告是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和Rameshwari影印服務。那影印舖位於德里經濟學院範圍內。

代表三間出版商的律師表示,被告進行大規模影印,已經侵犯了「公平交易 (Fair Dealing)」。他們更宣稱大學甚至預留書籍作影印。大學校務處和影印舖負責人Dharampal Singh拒絕回應。今次牽涉的複製資料屬於社會學碩士生參考資教材。為了抗議這官司,學生揚言杯葛三間出版商的出版。

當中的經濟邏輯是什麼?論述通常是這樣的:版權法和專利相似,用來保護原創人和發明家的利益,從而推動他們繼續發明的動力。如果所有新書和文章出版時已免費傳閱,原創人便減低創作的動力。

另一方面,反對者認為,這種經濟邏輯是否適用於定價極高的教科用書、學術期刊或者藥物呢?這些東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同樣賦予具大的公眾利益價值,可以協助當地人民獲取知識和挽救生命。事實上,大部分印度學生經濟上根本不能負擔所有教科書和學術期刊的官方售價,又或印度病人亦沒能力全費購買西方發明的醫藥。當然,即使在美國,亦同樣有學生無錢買教科書。

論者提議大學圖書館應增加書藉和期刊的藏館量,或提供免費的網上教材。不過,要知道印度的大學政府通常撥款不足,或者收生過逾,學校設設難以應付所有學生,於是學生傾向購買私人的影印本。

參考資料:
Wall Street Journal:Copyright and the Case of Student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