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台刻薄員工的背後— 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五十二)

大台刻薄員工的背後— 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五十二)

無線大搞東奥,要借盛事沖起,挽救形象。這個算盤是否打得響?大台縮皮,幾年前向體育組開刀,老牌節目《體育世界》收檔,她有幾重視體育事業,已鑿在額頭上。有事鍾無豔,靠藝員臨急抱佛腳惡補資料,加外援搭救,專業性成疑。何況碎片化年代,奥斯卡收視都水瓜打狗,很難想像年輕人會乖乖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大台直播。當然,若無線派秘密武器阿叻和倫伯撐《明星運動會》,作為老人台,收視理應會比ViuTv高一點點。

講開ViuTv,早前有在「大台」做過3年幾編劇的阿茄,上佢哋個節目《晚吹》爆料,講述往日工作苦況。大台孤寒縮骨(不少人口中的靈活變通和善用資源),但估唔到cut筆直cut到編劇連道具製作都要撈埋,除了寫橫幅寫揮春,構思墓碑內容,還要幫手打理社交網站的專頁。

但會不會只是個別編劇仔的問題?

10年前金牌編劇張華標離開工作多年的大台,接受訪問時透露,離巢是因為心灰:監製弄權,編劇人工低唔在講,連基本尊重也得不到。作為編審,張華標自言也無法改變荒謬的現狀。

由此可見,大台刻薄員工,非今天的事,且乃普遍現象,阿茄備受公司壓榨,並不是因為他個人表現出問題之故。打得大台工,除非妳/你當紅,或正受力捧,否則,不論台前或幕後,都同樣得到專諗縮數的管理層「眷顧」(可自行搜尋「一年一騷」)。只不過編劇向來默默耕耘的多,挺身而出的少,今次爆料一新耳目,立即變成話題。

編劇受虧待,就算在所謂港產片盛世都一樣存在。荒謬的是,行內人皆知劇本重要,有「一劇之本」之說,偏偏編劇的待遇就最付出與收入不相稱。這和觀眾崇尚追星有很大關係。電影老闆大多是生意人(市道興旺時,不少金主甚至有幫會背景),眼見大明星有票房保證,理得駛幾多錢都要請她/他們擔正,再扣除各項必要開支,留給編劇的那一點製作預算便相當有限。明明劇本這回事,一點也不能馬虎,結構要完整,人物性格有深度,故事合乎情理,出乎意料;就算編劇有真材實料,不絞盡腦汁,嘔心瀝血,都難有佳作面世。當報酬低到僅堪糊口的地步,試問如何能驅使人用心創作,慢工出細貨呢?

這便帶出一個很值得反思的問題。

過去多年,王于漸、雷鼎鳴等主流經濟學者,不斷向社會大眾灌輸一套以科學為包裝的意識形態:市場有自我調節功能,如「無形之手」,會引導資源作最有效的運用。是故他們反對任何形式的所謂干預,並批評工會的存在,只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很壞的影響。香港編劇的慘情遭遇正是反例。所謂市場力量,加上無一個有力的工會幫編劇爭取權益,造成惡性循環。事實證明,主流觀眾的口味窒礙了行業生態的健全發展,「市場」並沒有創造美好的價值,自動調節出一個會產生好劇本的社會環境。

社會其實很需要有長遠的文化產業政策,但在「市場」的迷思下,由政府、業界到民間都意識不到其重要性,沒及早研究和做準備,以應付全球化下四面八方的競爭。有產業政策,不是要迷信大阿哥由上而下的指引。一個地方的軟實力,除了基本的配套建設和政策扶持,說到底還是靠人民的自由參與和持續互動,方能砥礪成材。此所以領展或市建局永遠只能虛情假意,無辦法用錢堆砌有機的墟市出來。政府無心無力,業界話事人又急功近利,香港的娛樂事業難免畸形發展。「市場力量」把票房收益的一個很大的部分輸送到大明星身上,更造成業界內的貧富懸殊現象,無法形成孕育良好創作的生態圈。本地創作積弱不振多年,正是迷信市場最有效率的結果。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