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紐約的市民公共文化

紐約的市民公共文化

按:現在客居紐約,間中記下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人在紐約,心在故鄉。

到紐約後的第三、四日約了C與T,談我在美國(尤其是紐約)的計劃。T是台山華僑,來美廿多了,一直做的都是ART MANAGEMENT的工作。現在則在ACC(亞洲文化協會)幫C手,給我計劃行程的建議。因為剛誕下女兒不久,現在每周只在ACC返工兩天。T懂廣東話,她約我談計劃時,在電話中便用廣東話。我跟她見面時,說奇怪為什麼她懂廣東話。她說C在場,不好意思。話雖如此,開會她主要還是講英語。

C與T一下子把超多的資料給了我,還需要些時間消化。但她們提到不少文化機構的公私合作模式、CULTURAL CLUSTERS的例子都有趣,大概真的可以出一本大書。始終紐在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比香港成熟,而企業在文化資助與推動上,也沒有香港發展商般只以實利為依歸。要知道,就算在紐約,也不是所有文化活動都能夠成為產業, sponsorship還是重要的。T提到中央公園便是由商人出資建立的,營運也主要依靠私人基金,而公園建立是為提高市民的城市生活。當然,當你看見中央公園四周的樓,便會明白中央公園為樓宇保值,但那種計算大概不會港式的現買現賣。

T建議我翌日(第四日)跟C開會前或後,可到林肯中心看看她們David Rubenstein Atrium的Target Free Thursdays的首發演出,看看紐約市政府的文化機構,如何以文化打造社區。T說,在美國,文化藝術的消費者以白人為主流,所以林肯中心的社區發部門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通過演出/放映优惠、免費演出、演藝圖書資料館等,讓文化藝術惠及來自不同階層與背景的人。香港近年開始搞共家文化藝術機構公私化,話劇團藝術館與科學館,都開始希望通過做公眾活動來向企業吸錢。但香港在這方面起步尚早,而有些藝術家也過度潔癖,看來還要等。是晚活動也夠細心,請人打碟、提供免費餅乾飲品湯不在話下,與此同時,更心意名信影片給觀眾寄親友,又送凳仔又送水壺。而來的真的什麼人也有,有老人,有年輕人,有亞洲與不同種族的人。興起時,觀眾會聞歌起舞,但在場人員不會說:“唔該呢位先生坐低。”

步行到林肯中心前,到了聞名不如見面的百老匯,第一個感覺是:嘩,完全係旺角。所以,我想好戲量在菜街搞西九文娛藝術街不無道理,西九文娛區本來應該在旺角搞,並保留原來的混亂與活力。

最後,走得太累,在中央公園小休了一會,然後買米與餸,回家煮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