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高鐵與西九:假設定與真問題

高鐵與西九:假設定與真問題

(按:江湖救急之作,加上可用的資料少,寫得一般,大家見諒)

本月十六日,造價達六百六十九憶天價的「廣深港高速鐵路」(以下簡稱「高鐵」)的撥款,終於在社會上一遍反對與爭議的聲音中,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獲得通過。特區政府提出興建「高鐵」的主要理由是,香港必須儘快在經濟上與泛珠三角融合,否則在中國各大城市近年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很快便會「被邊緣化」,失卻原來的優勢。政務司司長更指出:「 我們的目標是透過貫徹『一小時生活圈』的概念,令香港與其他省區的交通網做到無縫連接,從而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及專業人士到大珠三角,亦為兩地居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空間。」

此外,關於「高鐵」的另一個最大的爭議在於,現有計劃把「高鐵」香港設於位於市中心、但實際上比較「隔涉」的西九龍文化區。但去年四月,唐英年在接受內地南方都市報訪問卻指出:「我經常和香港文化界的人士說,如果你們認為西九文化區的觀衆只是香港的700萬市民,就大錯特錯,發展眼光太短淺。請你們放眼遠看,將來廣深港鐵路開通後,廣州來香港只是48分鐘,每10分鐘就有一趟火車,從車程上看與從香港沙田、大埔、荃灣到香港市區,基本上沒大差別,因此我們的觀衆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6000萬居民。」換言之,興建「高鐵」並把「高鐵」香港總站設在西九,可以起碼為西九文化區帶來比香港人口多六點五倍的觀眾。所以,對於文化界來說, 興建「高鐵」是有利而無害的。

姑勿論唐司長的言論是否誇大其辭,過份輕率地把「地區人口」與「文化活動受眾數目」劃上等號,我們仍然要進一步追問: 興建「高鐵」並把「高鐵」香港總站設在西九,真的可以為西九文化區以至整個本地文化界,帶來龐大的觀眾數目嗎?就算「高鐵」對於內地觀眾(尤其是廣東一帶)真的具有吸引力,在香港現有的文化體制與狀況中,「高鐵」又將會為本地文化的發展帶來怎樣的衝擊?雖然,特區政府的「高鐵」方案,早已在其強勢的「引領」下,在立法會財委會獲得通過,但對於文化界來說,以上的疑問仍然有待解答。造價六百六十九憶的「高鐵」是否潘多拉的盒子,似乎仍待時間驗証。而本文則希望根據一些有限的資料、數據與觀察,作出一些估計與提問,期望引發各方進一步的深入討論,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把脈。

高鐵會帶來更多的內地觀眾?
唐司長有關「高鐵可為西九帶來大量內地觀眾」的論點,其中一個前提是:只要城際的交通便利,來港的內地觀眾自然會增加。姑勿論「高鐵」是否真的方便,能否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內地旅客,可以肯定的是,內地旅客增加並不等於內地觀看增加。若參考2003至2004年所進行的一項有關大陸內地個人遊旅客在香港購物的調查,我們會發現:72%大陸旅客傾向花費在購物,其次是飲食(13%)、娛樂(8%)和觀光(7%)。很可惜該項調查並沒有進一步的數據,讓我們知道有關大陸內地個人遊旅客在香港觀賞文化活動的情況。但大陸內地個人遊旅客來港的目的,主要是購物,卻是不爭的事實。試想想尖沙咀南沿海一帶的文化區(包括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太空館等),跟名店林立的廣東道只有一街之隔,來港主要為了購物的內地旅客,又會否「自然」成為尖沙咀南政府文化群落的準觀眾?若自由行能否為發展經年的尖沙咀南文化群落「自然」帶來觀眾也成為疑問,未來票價不算便宜的「高鐵」,又為什麼在通車後,「我們的觀衆群至少是廣東加香港,大約6000萬居民」?

融合真的有利於香港文化的發展?
筆者近來跟一位來自廣東的年青研究生聊天,當問到她對香港的印象時,她的反應是:「香港的文化過於單一了!」當我再追問她所指的「單一」意謂什麼時,她直言香港似乎以消費購物為主,沒什麼文化上的特色。這似乎跟2006年中文大學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暗合。在該項調查中,有58%受訪的中國大陸遊客,便認為香港缺乏本土特色。

其實,同樣的評語也見於2004至2006年期間,香港藝術發展局委託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所進行的「本港藝團與內地交流資料結集和分析」研究計劃的結果中:「從交流項目內容而論,比較外國的藝團,香港藝術沒有太突出的特色:論民族性,不如內地某些『國字號』院團;論西方文化,不如外國藝團。亦有意見表示,香港的現代舞雖然前衛,也較內地優秀,但未必為內地的觀眾所接受;除了流行文化外,內地觀眾目前尚未欣賞到香港的藝術代表性。」固然,香港的特點在於文化上的多元開放,而香港亦通過藝術節與主辦節目,經年引入不同有份量的國外藝團與節目,這無疑對內地觀眾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問題是,當愈來愈多國外藝團可以直接進入國內市場,無需取道香港,「高鐵」的快速通道是打開了,但對於國內的(準)觀眾來說,「一小時生活圈」似乎也嫌太慢了。

當然,現實是辯証的,要吸引內地觀眾,香港政府以上文化界大概可以把打造香港成「亞洲文化交流之都」,着意引入更多的國外節目。 固然,文化上的多元開放將有利於香港長遠發展,但當文化政策以至市場策略都過份傾斜,本土文化的發展會否反而萎縮,以「自証預言」的方式,引証國內有關「香港缺乏本土特色」的印象?

另外,將文化發展僅僅跟觀眾數目掛勾,其實是進一步強化「文化發展=文化產業化」的港府論述,而略去了文化所同時具有的凝聚社群、增權、教育、培育創意與批判思維、促進社群內部了解等功能,在大部份文化資源仍然緊握在政府的情況下,香港的文化發展會否更單一?天價高鐵方案通過,又焉知非禍?

「高鐵」到底會為香港帶來怎樣的文化衝擊?大家就等着瞧吧。

《C for Culture》 2010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