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雜談 (二) 單車與可持續生活

從Rocco設計,可以看見他們團隊中強調Bikable 的概念,特意在長長的海濱旁規劃了一條沿海單車徑。望著維港玻璃美境,一邊踏自行車,應該是寫意非常的。可是,從這個規劃可見,單車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仍未改變,只可視之為一種康樂的活動——周末懷著寫意的心情,漫無目的地從西九的九龍公園入口乘著黃昏踏單車到圓方的出口 (先別評價單車從何處來,是由文化區集中租借,仰或從人多車多的尖沙嘴冒著被旅遊巴士撞到的風險風塵撲撲走過來)。

而且對單車只視作康樂活動的定位,在Rocco設計的綠化屋頂更是進一步的窺見。雖說綠化屋頂可供大眾自由使用,可是這種升高了的設計卻是中斷了不同通道的連接性 (accessibility):地面使用者須要透過其它途經才可到達Rocco的草地賣點,場地的方便性已經減弱,而情況對於單車使用者,甚至傷殘人士情況則更加嚴重 (試設想烈日下推著單車走上山坡,或者和單車一起尷尬地擠進升降機中)。 由此可見,單車在Rocco 的方案中其實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康樂設施,一如兒戲遊戲設施一樣,多了一個秋遷只不過了多了一種選擇,沒有了秋遷也不會覺得可惜。

然而在推廣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單車在成市生活中是否應該有更重要的角色,譬如說交通工具?香港一直不是歡迎單車的城市,如果要在繁忙地區踏單車上下班,或者作短途旅程,必須首先要培養出絕對的勇氣來挑戰車水馬龍般的馬路路面,而在城郊區域,縱有單車徑,可是除了三數條單車徑是有較好的規劃,其它都是斷斷續續的,踏不夠200米便要下車。最要命的卻是單車的停泊處,如果不希望,動輒把價值數元的家居空間來停泊單車,就惟有將它鎖在猶如亂葬岡一樣缺乏管理的公用停泊處。上述都是一個熱愛單車生活的人的心聲。

我是個沒有多大文化基礎的人,談不上文化基建,但是西九文化區在我眼中應該是文化的先行者,有著破舊立新的使命。所以,Rocco在單車的概念上固步自封,沒有將單車納入可持續發展生活的概念中,是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