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電子學習不單是電子課本

今年的香港書展剛過,其中一個備受注意的項目是電子化的閱讀。繼亞馬遜推出電子閱讀器Kindle、蘋果公司推出iPad後,似乎讀者對於電子化的閱讀的接受程度較之早一兩年亦有所提高。近來一些作者推出作品時,也紛紛把作品的版權分拆為印刷版權及電子書版權,可見未來作者及出版商都對電子出版愈來愈關注。

電子化的閱讀除了是一種新的閱讀形式外,因著電子閱讀器擁有的互動元素,為閱讀、學習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及可能性。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在2008年委任副局長陳維安擔任「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的主席,負責「深入探討本港課本和學習材料的發展及價格問題,並研究廣泛使用電子學習材料的成功因素,從而制訂廣被接受而可行的應對策略及措施」、並期望藉電子化的學習「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以及提高學習興趣」。

陳維安曾於《局中人語》撰文指出「電子學習當然要借用電子工具,但這些電子工具是筆記型電腦或是掌上電腦,抑或是否一學生一電腦,並不是發展電子學習重點所在,更重要的是教師教學模式能否改變以配合電子學習,以及電子學習資源是否適合教師和學生的需要」。就如陳維安所言,教師的教學模式的改變是其中推動電子學習一項重要元素,但近年有關電子學習的討論,仍多是圍繞著電腦硬件及「課本」的價格等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是需要關注的,但談電子學習的關鍵更應該是究竟電子化的學習對學生有甚麼裨益。

為了推行電子學習,當局在教育城網站設立網站,以收集各界的意見,亦開設「資源庫」,提供教學資源及教學建議。此外,當局亦鼓勵教科書出版商投放資源以研究電子學習資源。可以看到當局花了很多的精神及心思在建構資源及學習工具上,雖然這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似乎仍未觸及電子學習與傳統學習的分別。有老師在網站留言認同電子學習的理念,可是不少隨即話鋒一轉,談教師工作量、談硬件配合,對電子學習表示出各種的憂慮,有老師更認為「資源庫」的其中一個好處是「下載功能減省了老師的文書工作」。

不論以甚麼形式展現教學的資源,所謂「資料庫」也好、電子課本也好,這都是促進學習的工具。電子學習要配合的還有很多,例如老師對教學法的轉變、學生及家庭對學習的態度、還有學與教的空間等,比起提供多少「資源」,重要得多。

老師的角色在傳統上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道德的教化者,老師亦因此被稱為靈魂的工程師。在進入了21世紀的今天,老師的定位亦須有所改變。我們必須明白,學生接受教育,是為他們的將來作準備,老師因而需要有更前瞻的目光,為學生將來鋪路。因此,電子學習的重點不單單教導是如何運用科技,更應該是掌握如何透過科技,帶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以面對未來的挑戰。這不單是教學法的轉變,更是思維的轉變。

學生方面,香港的學生大多努力學習,但如果問他們學習是為了甚麼,不少也會回答是為了考試。考試為導向的學習心態,仍然根深柢固。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對於考試以外的學習內容根本不會重視,這是以名師作招徠的補習學校成為了一門大生意的原因。眾所周知,香港教育的其中一個關卡,就是高風險的考試,不論是現在的會考、高考,抑或是將來的文憑試皆然。香港的考試制度是一個篩選機制,為大學篩選高中學生,以進大學之門。別忘記,香港的公營大學一年級學位仍然只有14500個,佔高中學生比例不超過百分之十八,嚴厲的篩選令學生、家長以至老師都不得不服膺於這個制度之下。電子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方法,能否改變學生、以至家長的考試導向教育思維,也應該深思。

還有是學與教的空間問題。一直以來我們的制度都讓學與教在「追趕課程進度」之下進行,這就是跟前面兩項的論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電子學習要推行得宜,必須要有充分的空間才行。問題是:現在或者將來全面推行電子學習的時候,這樣的條件具備嗎?如果電子學習,不過是把課本電子化,再加些互動元素,這樣的學習,其實沒有根本的改變。電子學習應該是容讓學生利用科技自我建構知識,這個過程,肯定是因人而異,假如所謂「課程進度」仍然主宰著學生何時學、老師何時教,電子學習也就跟傳統的學習無異。

社會對於推行電子學習,討論仍然未足夠,但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大趨勢。電子學習並非單是課本的問題,還有更多更根本的問題需要討論,例如課程本身如何配合電子化學習?老師如何準備?學生如何掌握?家長又如何面對?這些都需要整個社會要多加討論,以符合大多數人的對於教育的期望。要如何達致,就要看政府當局的眼光及承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