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欠了一個扶貧夢

政府欠了一個扶貧夢

如電影對白所云,人生沒有夢想實與鹹魚無異,這實為本屆政府扶貧工作的寫照。對政府扶貧方面的不同評論,早於上月見諸大小報章、網絡媒體,故不贅,只在此略舉三例指出政府於扶貧範疇何等欠缺夢想與大志。

欠滅貧決心

一向市民對扶貧期望莫過於減貧、滅貧,但特首竟明言不可能滅貧,因財富差異定存在於社會。可是,貧窮實不同於財富差異,前者可透過補貼、再培訓等舉措消除。縱是相對貧窮下以入息中位數五成作貧窮線,貧窮人口亦不是必然存在。舉例說,一個三人社會,各人薪水排列為2元、3元、4元,入息中位數五成為1.5元(3元除以2),沒有人低於貧窮線。此例顯示只要社會上低收入群體的入息能夠儘量接近中位數,是可以沒有貧窮人口的。重點只在於政府有否扶助低收入人士的決心。然而,政府卻欠大志地把扶貧當成打一場沒勝算的仗。那何苦勞師動眾重設扶貧委員會?

訂貧窮線只求「就手」

政府欠決心亦見於制訂貧窮線一事上。其報告表示以入息中位數五成作貧窮線,既易於理解,又能使用統計處現有數據,更多為國際採用、可比性甚高。而以住戶開支作貧窮線雖同樣易明,卻需要作額外統計,而國際物價差異亦使其難以比較。這些理由彷彿冠冕堂皇卻漏洞不少。首先,以住戶開支製訂貧窮線若真有利於社會福祉,庫房水浸的政府理應盡力配合,而不是以需時長、資源不足等理由搪塞過去。

另外,歐盟和經合組織雖同以入息中位數計算貧窮線,前者卻訂於六成,後者則就住戶人數作統計微調,結果根本不能與香港直接比較,有何國際可比性?再者,本港貨幣政策受制於聯繫匯率,而帶來的通漲影響民生至甚,美國則以開支作貧窮線,那香港是否也應顧及與美國的可比性?其實,本文並不是傾向以開支制訂貧窮線,只是指出政府選擇入息中位數因資料方便「就手」居多,其他理由胡亂堆砌的成份甚高。換句話說,政府並不是要制訂一條適切的貧窮線以成其扶貧夢。

未分清應有保障和扶貧措施

最後,政府指出計及公屋福利轉移後貧窮人口大減,其扶貧效果顯著非常。公屋增建是對的,但以此扶貧卻不可取。既要計及公屋的扶貧功效,為何又不計及免費教育或廉價公營醫療?原因莫過於後兩者已被社會接受為政府的份內工作,亦是人們活於此應享有的。香港已為高度發展、發達地區,保障低下階層居住權的公屋實應考慮為與教育及醫療同等、人們理所當然能享有的「權利」。當然,公屋的流轉、濫用、房屋短缺是應顧及,但這已是另一範疇的問題。故此,政府若是有決心扶貧,就應謹慎處理福利轉移,斷不能把低下階層的應有保障當作扶貧政績、減低扶貧難度。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明言,若訂貧窮線後卻無政策只會自取其辱。但她卻忽略了,縱有政策卻欠滅貧決心、怕麻煩貪方便、把現有政策權充扶貧措施,自取其辱只是早晚的事。

總的來說,政府欠了一個扶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