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香港說糧食自給,是否空談?

在香港說糧食自給,是否空談?

疫情影響下,蔬菜及白米一度出現搶購,社會也因此帶出糧食自給的討論。不好意思,作為農業界的人,我不時對政治社會問題發表意見,但就這自身圈子議題,至今反未有正式回應,實有不務本業之嫌。現在整理一下思緒,也來拋磚引玉,給關注業界的朋友一點意見。

簡括而言,我的看法基本有兩點:

1)要實行較大比例的糧食自給,在香港的確不大可能。至少目前看不到這條件;
2)但凡事勿以善小而不為,供應量從來都是一個比率,並非零和遊戲。只要論述能貼近現實,不亂拋口號,自給率討論仍是有意義的。

香港農業的屬性偏狹,能說得上稍有生產規模的,大概只有蔬菜、雞、豬及魚;而糧食自給的最基礎項目「主糧」,即稻、麥、薯一類,香港僅有零星生產個案。如果將國際上以熱量為單位的糧食自給原則放到香港,恐怕並不相稱。

近年坊間所討論的,其實主要是「蔬菜自給率」。一直以來,漁護署都有相關統計數據,容易掌握和比較。所以無論業界或關注農業的朋友,大多以此作為討論基礎。

或有人爭議,「蔬菜自給」不同「糧食自給」啊,這不是自欺欺人?是的,兩者並不相同,不過只要大家能分清楚界線,不意圖以驢代馬,爭取提高「蔬菜自給率」也不失為切合本地業界環境的策略。本地農業組織「香港有機生活社」,便開宗明義爭取本地的蔬菜自給率,由現時大概2%上升至10%。

多年來在不同場合與政府交手,明白如果欠缺清晰的爭取目標,難以監察政府,相關部門很容易便「走數」。2014年底政府提出新農業政策時,不少人批評政府不肯訂就自給率訂立目標。在一次農業論壇上,漁護署官員正正就是利用「蔬菜不等同糧食」等觀點,表示訂立蔬菜自給率的意義不大。碰巧當日我也是論壇講者,我表明不認同政府有關論點:「政府推出每項政策,總要訂立具體目標,才能考核成效。香港難以達致全面自給水平,政府大可將目標調低;但不能一句意義不大,就甚麼目標都拒絕設立啊!」

其實大家心知肚明,新農業政策拒絕訂立自給率目標,是擔心辦不到時會被人罵。這正正反映出政府欠缺施政意志,在開始推行新政的時候,已經暗地盤算日後如何逃跑,怎樣走數。

監察政府固然不能鬆懈,不過關注業界的朋友,論述時也應拿捏好分寸,別將太大帽子放在自己頭上。如前所述,蔬菜生產只是糧食自給其中一環,按照香港目前情況,可見將來未有達至糧食自給的條件。別怪我潑冷水,即使蔬菜自給率未來幾年真的由2%大幅提升至10%,我們都未有本錢「唔要大陸菜」。

志向遠大,固然是可取積極態度;但如不顧現實吹得太大,卻有機會反成笑話,畢竟實事求是才屬正道。最後一提的是,農業生產的價值,絕非單一性。除了作為糧食供應,本地農業兼具鄉郊生境、低碳飲食等功能。我們談論本地蔬菜或糧食自給時,應慎防走入非此即彼的二元論述。(註)

註:
耕作活動在鄉郊生境角色,以及本地生產如何演繹低碳飲食,都是香港農業價值的重要內涵。但為免拉扯太遠,本文只能從略。日後有機會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