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泣馬傑偉——兼論中大國際化

泣馬傑偉——兼論中大國際化

圖:蘋果日報

馬傑偉是近年中大比較受歡迎的講師之一。撇開學術造詣不談,他在推廣本地傳媒研究方面的確有貢獻,但最近他一篇『建立一間本土化國際化並重的中文大學』就令人十分失望,亦反映出本地大學講師水平不濟的一面。

馬傑偉認為:『大比例的科目轉以英語授課,如果能吸引較多的外國和內地學生,我由衷覺得有利校園的多元文化和學生的國際視野。』

此講法有極大問題:

1.轉用英語跟能吸引更多外國和內地學生沒有因果關係--這種想法十分本土。不少香港學生出國留學的前提是學好語文,但隨著家長視野擴闊,越來越多學生出國是為了更有國際視野,亦即為了掌握當地人的思考模式,文化與溝通方法。外國學生來香港以至內地留學,為的當然不會是要學好英語,反過來外國正興起中國熱,越來越多洋人為了發展而湧往內地學習國語。

再說,外地生不能介入本地人環境,無論在任何『國際化』大學都會有此問題,斷斷不是語言障礙般簡單。以我當年在中大的經驗,一般學生都會為了遷就外國人而用英語溝通(中國人總有這種存於血液的容受性),就算出現馬生所指程況,似乎留學生更應把握機會學好中文,不要讓他在中大的日子白過。

大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培養人才,本末倒置去為了吸引更多交換生……可笑,也為中大可悲。

2.一間大學的國際視野,不在使用甚麼語言。如果簡單將多用英語就等同於國際視野,實在令人感噗。

情況就等同朋輩間常在國內遇到的情況:

內地學生說得一口流利牛津口音英語,單聽對話還以為是地道洋人。但三兩句交流,即露底。在思考與視野方面,卻仍十分有內地特色。

國際視野牽涉到的不單是語言問題,還有思想與眼光,判斷力,看問題的方法等等。

更別說連馬傑偉自己都說用英語授課不能得心應手。用半生不熟的英語硬著頭皮向學生講課,結果學生不錯多學了兩句英文,但知識的精華,又是否能夠順利的傳授到?

如果中大真的要國際化,不如考慮將主要課程改為用普通話教授。當全球都北望神洲,人人都著力要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是否反其道而行向歐美大學睇齊而不著力於成為仍使用中文而有國際視野的大學?

此舉不單可吸引馬傑偉口中重要的外地學生,更方便內地學生用更短時間融入香港,掌握國際化都化的脈搏(國際化不是語言!!!),亦為香港下一代的出路提供了最好的訓練。

也許中文大學需要的不是英語授課(連講師自己都應付不了),而是多用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