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雅的文化政治

有關《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有關香港獨立媒體有作者單挑淫審處的文章被評為不雅,近數月來其實多方論者已所論甚多,甚詳,筆者本來無甚可再引申,但恩師托《女流》另一編輯來電約稿,不好推辭,唯有「棟」高床板,苦思事件猶有什麼可議之處。

兩樁事件都涉及淫審近日不可思議的連串「發功」,但問題是﹕連串「發功」背後的條件到底是什麼?現行淫審機制的缺陷,早有論者論及,筆者不是法律專家,也不好多論;因此,筆者只想從文化政治的層面,點出幾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一) 與管理主義接合﹕早有論者指出,「情色版」、獨媒文章等被評為不雅並非單一事件,而這跟近年基督教新保守主義力量的抬頭與有系統的反挫有關。固然,本地的淫審機制有其內在缺陷,才讓新保守主義勢力有機可乘,鑽空子,借著制度性的力量,作道德上的大反撲。但問題是,這一套早於1987年制定的淫審機制,為什麼會在近年才被保守宗教團體有系統地反過來使用,大刺刺地以公器作子虛烏有的所謂獵巫呢?筆者認為,這也跟近年愈演愈烈的管理主義的抬頭有關。97以降,香港政府「凡事皆管」的轉向,大概是路人皆見。於是,原本以「好食懶飛」而聞名的衛生幫與小敗管理隊,突然變身神勇飛虎隊,天天掃場,日日走鬼。我不肯定這一套由管理主義變身的問責主義在現行淫審機制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雖然現在高唱入雲的高官問責制形同虛設,但從影視處近年的過敏反應,甚至書展期間頻密掃場「交數」,最終閙出《愛情神話》變《愛情淫畫》的閙劇,實在不得不令人重新思量淫審機制本身跟更大的管治(governmentality)文化的轉向之間的關連。

(二) 主流媒體這頭雙面獸﹕也有論者指出,《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之所以能夠成為「事件」,也跟主流媒體的大肆渲染有關。本地傳媒近年嗜腥、嗜血、嗜色,愛嘩眾取寵,本不是什麼新聞,而這跟1995年臺傳媒集團創辦《蘋果日報》,本地報業全面「小報化」,進入汰弱留強的市場戰國年代,有著莫大的關連。有趣的是,在近日有關不雅風暴中處於風眼核心的保守宗教團體明光社,正正是這一場主流傳媒大轉型的產物,它在開宗名義以監察傳媒及社會上的性倫理和道德的操守為主要任務的同時,也反過來有系統地充分運用主流媒體本身的煽色腥本質。可以這麼說,雖然目標不同,本地保守宗教團體卻吊詭地是它所要宣稱監察甚至反對的主流媒體的結構性的一部分。所以新保守主義的反挫力度之所以那麼大,最根本地說,大概跟近年主流媒體那種接近民粹的運作結構,不無關係。

(三) 兒少話語的遊擊戰﹕在近年一波接一波的道德混戰中,「憂慮可能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差不多成為了所有的道德聖/性戰的尚方寶劍。固然,這一種針對青少年的淨化政治,並不是什麼新的事物,但「青少年問題」由七、八十年代所意味著的「問題青少年問題」,到現在成人世界對青少年接近鉅細無遺的全面治理,可以這麼說,我們所面對的已不是同一個兒少話語。筆者認為,正正是新時代的兒少話語,為本地保守宗教團體提供了制造道德恐荒的有力資源,混身道德遊擊性戰。

由是觀之,淫審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場仗,有排打!

(原刊於《女流》第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