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范中流:民建聯與自由黨的悲哀

  曾蔭權在周三行政長官修訂草案通過之後,馬上宣布辭職,準備參選兩年任期的補任特首,未來三周,所謂候選人進行的將是一場場做給港人看的「秀」。

  即使是八百人的小圈子選舉,想不到沒有信心的是中央政府,所以才要做到零風險,最終只有一個候選人出選,情況變成與董建華爭取連任的情況差不多,問題是董建華當年的做法被批評為「四無選舉」(無對手、無政綱、無面向市民的競選活動以及無投票),這次曾蔭權一樣會是無對手(只有兩名不夠提名票的對手)、無投票,他將會有政綱,但「面向市民」還是「面向選委」,就看助選人員設計的「秀」做的如何,是否能夠取信於民。

自我放棄政黨政治發展

  人大代表兼時事評論員李鵬飛上周在《明報》批評現在兩大政黨,指民建聯和自由黨擁不少選委票,卻不肯參加今次特首補選,是政黨政治發展的悲哀,他說兩黨若在二○○七年仍不派人參選特首,便是「對不起港人」。他同時批評泛民主派沒有領袖,結果經常被「長毛」梁國雄等人牽着鼻子走。

  李鵬飛說的正是香港目前政制檢討的核心問題,香港政黨發展十五年來,難道只是打算在立法會內輪流評論一下時事,每周過過法例、通過一些政府開支撥款就算數?毫無執政的打算?

  目前香港的政制很畸形,行政長官表面是八百人小圈子選出來的(其實是中央欽點),行政當局的組成由全職公務員,以及漏洞百出、權責不清的高官問責制,無論是公務員或者問則高官都沒有選民的代表和認受性。

  至於立法會的六十位議員,雖然才是由有選民認同的選舉產生(無論直選或功能組別),但是對於政策的制訂,嚴格來說,只能提意見,然後透過法案與財政撥款實行否決權。政府具影響民生的決策權,但沒有民選代表性,立法會內也沒有投票權;立法會議員由人民選出,卻無決策權,都有否決政府法案、財政權力,結果變成「對立」(或說制衡)的局面。

議員只能向政府提意見?

  其他民主政體的趨勢都是政黨政治,政黨透過選民的支持取得行政權和立法機構的大多數議席,制衡是反對黨或其他黨派,讓人民選擇的是政黨施政理念的分別。

  市民現在「有得揀」的是沒有執政權的政黨,而執政當局自從推行問責制之後,變成「仍待實驗改善的問責制」,行政立法的扭曲,弄得政府與立法會(政黨)都痛苦不堪。過去八年董政府的施政,更顯示這個制度的權力全部都過度集中在行政長官一人身上,他個人的失誤足以拖累整個行政當局(或者說問責制設計只為替特首擴權,而沒有嚴謹政治體制的環扣兼顧、暢順決策、適當制衡的效能),而問責局長的個人理念願景與能力高低,亦左右了整個施政與香港走向。

  有多個政黨而沒有執政黨,對於民主政治來說算是天下奇事,我們的政黨變成只是「保皇黨」與「反對黨」的分野,政綱的施政理念原來只是空話。

  香港經過二十年的政治洗禮,投票給政黨難道只是想他們當一個「只能向政府提意見的政黨」,為何不是直接施行他們提出的施政理念和理想?

  董建華下台之後,照理香港政黨可以派員競逐特首職位,但是擁有最多選委票數的民建聯與自由黨都「自我放棄」,臣服於中央欽點的人選,連派人挑戰(即使輸)也不敢去,哪手握選票有何用途?原來投票只是讓這些議員過着中產生活、可以與政府和商界討價還價的代言人,真正牽涉市民福祉的政策時,他們原來也要學壓力團體般走上街頭向政府示威,那政黨的作用在哪裏?我是選民的話,我下次還支持政黨幹什麽?只是在立法會內吵吵鬧鬧,或者替我上街請願?

  兼併了港進聯的民建聯,原來沒有角色改變,中央阿爺叫他不准參選就不參選(連提名其他人都要問准),能夠做到的只是「叫囂」,向曾蔭權開出「支持票的菜單(政綱)」(政策與決策權力),明眼人都會問,屆時如果曾蔭權沒有民建聯所提的政綱內容,民建聯敢不提名或投票(如果真要投票)給曾蔭權嗎?知道真相後,下次選民還會選民建聯嗎?

民主黨起碼「勇氣可嘉」

  自由黨也是進退維谷,知道欽點人選之後,便打退堂鼓,連選的勇氣也沒有(對於選委來說,是希望可以真正行使一票有選擇),其實黨魁田北俊如果宣布去選的時候,即是在中央控制的選委票數上輸,但肯定可以贏了自由黨為民服務的心,當有真正競爭的時候,民意調查曾蔭權與田北俊的民望差距一定大幅縮短。

  君不見垂死的民主黨,因為李永達去參選,而令李永達天天見報,大家對於民主黨重新評價,起碼有勇氣。李永達個人來說,已經是賺了名聲,何輸之有?

  難怪李鵬飛說可悲,二○○七年時,你還要這些政黨嗎?

范中流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