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解構三隧分流方案:繁忙時段加價,有幾公道?

解構三隧分流方案:繁忙時段加價,有幾公道?

最近三隧分流方案出爐,政府將於今年八月西隧專營權屆滿後,首先落實「633」收費安排。而年底前,收費將進一步改為「644」,並且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喺繁忙時段收取較高嘅隧道費。方案引起唔少討論。有人覺得多此一舉,但亦有人認為安排可取。今日我哋街道變革就同大家解構一下背後嘅理念,同埋講吓我哋嘅睇法啦。

三隧分流嘅安排,社會已經討論咗好多年。早年有聲音要求政府回購西隧,到 2018 年政府曾提出補貼西隧減價、紅隧同東隧加價嘅方案但失敗,直至今年西隧專營權終於屆滿。政府啱啱提出嘅最終方案,唔只以隧道間嘅收費差額達致分流,亦以時段間嘅收費差額,減少駕駛者喺繁忙時段揸車過海嘅誘因。

337874641_221240290583005_4285856146515110418_n

引入「擠塞徵費」以效率優先 還路予公共交通同「搵食車」

眾所周知,路面空間係緊絀嘅公共資源,而塞車就係「求過於供」嘅情況。當供應特別有限(如過海只有三條隧道路線),又或者需求過多(如繁忙時間)嘅時候,塞車嘅情況就特別嚴重。隧道費作為道路徵費嘅一種,目的就係透過「用者自付」原則,令駕駛者承擔返自己揸車所帶來嘅塞車同道路維護等社會成本。

但年尾實施嘅「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安排,更加係將「用者自付」嘅概念進一步實踐,將擱置多年嘅「擠塞徵費」概念引入隧道收費框架。[1] 需知道私家車量多卻效益低:三隧繁忙時間嘅車流當中,六成係私家車、卻只佔過海載客量約兩成。相比下,僅佔車流 8% 嘅巴士係載緊高達八成嘅過海客量![1] 繁忙時段提高收費(即係擠塞徵費)就係想特別鼓勵私家車主避免繁忙時段過海、又或者改以公共交通出行,將過海路面優先權讓返畀公共交通同商用車輛,減少交通擠塞同空氣污染情況。

三隧分流當然仲有好多其他考慮因素,例如隧道本身同連接道路嘅容量、日間使用需求同外圍交通情況嘅變化,以至實際收費操作等。喺現時傳統「人手收費亭」及「快易通」並行下,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會有一定難處。所以呢個方案亦只係喺「易通行」(即以繳費貼遙距繳付隧道費)擴展至所有過海隧道後先至實施。未有繳費貼嘅車輛則採用自動車牌識別技術偵測車輛駛經收費隧道 ,然後向登記車主發出繳費通知。

337656820_1553186888514982_3423825055394010728_n

新方案仍有隱憂 徵費收益應用以改善公共交通

擠塞徵費 (congestion charge) 喺倫敦、新加坡、米蘭同斯德哥爾摩等地已以不同形式實施多年,而美國紐約市亦最快會喺下年實施。倫敦政府 2003 年起對進出市中心範圍嘅車輛實施擠塞徵費,一年後塞車情況下跌三成,空氣污染減少四分之一。2007 年,斯德哥爾摩政府亦開始喺市中心外圍實行擠塞徵費,進出車流量下降兩成,塞車情況改善五成。[2]

337360321_882657949689783_2885468938361143107_n

雖然擠塞徵費被視為最有效嘅交通需求管理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方法之一,但三隧嘅新方案亦仍然存在隱憂。首先,週末一般同繁忙時段嘅收費差距不足 ($20 vs $25)、週末繁忙時段亦比平日嘅收費平起碼三份一 ($25 vs $40-60)。當有比較之下,可能變相鼓勵駕駛者假日揸車出行消遣。再者,公共交通喺新方案下仍然需要付費,而且小巴嘅收費更加將由現時 $10 增加到 $50,抹煞過海小巴嘅生存空間。

歸根究柢,要推動駕駛者改變出行習慣少啲揸車,政府需要提高駕駛嘅成本之餘,必須認真改善公共交通嘅運作同體驗,令路面公共交通都比私家車更快捷、舒適同具吸引力。近年巴士同小巴嘅經營幅度收窄同成本上升,服務可靠度以至乘客體驗都大打折扣。政府應該仿效其他實施擠塞徵費嘅城市,將徵費帶來嘅額外收益全部用作改善、甚至補貼公共交通服務,並且設立更多巴士專用路面,令普羅大眾(尤其新界居民)都有比私家車更吸引同靈活嘅出行選擇。

文 / Maximilian Li、Justin Yim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