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死場」蔓延? We Go Mall業主都苦撑

「死場」蔓延? We Go Mall業主都苦撑

撰文:Gigi、Bob
攝影:Bob、Tong

經過逾年半的防疫日子,下半年本地感染個案持續近零,加上消費券8月到手,市道似乎有望活過來?可是,這年多以來,響應政府呼籲減租的地產商少,很多小店都捱不下去,像大水坑馬鐵出口,錦泰商場外的兩間小食攤,和商場內的糖水店Dessert@Desert皆相繼結業;跟錦泰兩條街相隔的商場We Go Mall,會否受疫情「感染」,淪為「死場」?

同集團食肆輪流營業

位處大水坑與恆安之間的We Go Mall,2018年5月開幕,據當年《信報》謂:「首日試業錄2萬人次」;那年中秋,商場開放5樓天台花園作賞月活動,人潮湧擠得要實施人流管制⋯⋯但到了今年4月,自2018年已進駐的食店Blue Birds Kitchen結業後,仍存留在該商場內的「個體戶」食肆,就只剩下4家(其中一家只開星期五六日),其餘7家主打不同特色的食肆,都在疫情中相繼陣亡。

本來,商業世界,一雞死一雞鳴,不過自然淘汰。由百利保控股及富豪酒店合作發展的We Go Mall惹人爭議之處,卻既是業主,又是租戶的競爭對手,有角色衝突之嫌。疫情淡市下,業主接收了撤離的食肆後,會以近似的裝修格局,再開旗下的食肆。如原來做上海菜的,空置一段時間後再開上海菜館;原是麵館的,改成台灣菜;原來做台灣菜的,則改為港式粥麵等⋯⋯然而,縱省下動輒百萬元的重新規劃裝修費,兼是業主,也難為,以致在平日,同集團的食肆會輪流開店,並減縮營業時間,以減省人力開支。

佈局不合理空置率高

而7家食肆陸續離場後,也只有1家以外賣為主的非業主新食店加入。除地下有4家集團自家食肆「填空」外,樓上的空置率都過半,十分淡靜。當區區議員陳珮明表示,We Go Mall初時會舉辦商場活動吸引區外客,但疫情後就缺乏大型推廣,人流銳減,只靠區內客,實難以維持。

而面對商戶的困境,業主的減免不多,Blue Birds Kitchen老闆David就說,撑到3月為止,業主幾次減免部分租值及管理費等雜項,加起來仍不到一個月租金,可謂杯水車薪。而更令David不安的是,集團在其店旁另開了家走平民路線的新港式小食店搶客,令其感到駱駝上最後一根稻草的重壓,只好退場。

超市茶餐廳疫下旺場

陳珮明認為,商場佈局不合理,也是空置率多的原因。例如,場內有3家理髮店,卻沒有文具或玩具舖。他自己曾向商場提議過開家品店,結果以短租進駐的日新百貨開了個多月即不獲續約,原因未明。

業主月前在二樓開家品店,據街坊表示,貨品跟日新質素差不多,價錢卻高貴多了,欠吸引力。之後改在超市旁邊開了走貴價路線的百貨店,二樓的原家品店轉而專賣食品,之後又關門,改回原來的讓人閒坐的休息地區。

整個商場最有人氣的,除了疫情期間獨旺的連鎖超市外,只有茶餐廳富園冰室。富園老闆陳先生表示,家族向來經營茶餐廳,於大埔起家,後因領匯重組而遷入馬鞍山。可能因為生意未受大影響,陳先生並未對商場管理表不滿,並很欣賞他們少干涉商戶本身的經營。談到人流,他也覺得少,認為在疫情的陰影下,與其舉辦活動,不如令店舖的多元化,以實用商品吸引消費者。

疫情下生意難為,業主卻情願空置也不肯較大幅減租,令香港死場處處。We Go Mall之外,馬鞍山區內會不會有更多惡性循環的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