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片失利」以外的金馬獎

「港片失利」以外的金馬獎

圖為動畫短片五強《暗房夜空》劇照

昨天(10月1日)金馬奬入圍最終名單出爐,果不其然,港媒的角度多聚焦於明星、或者是所謂的「港片失利」。先不論到底港片的「失利」是因香港電影低迷還是金馬評審不喜,姑且討論一下,「港片失利」以外的金馬獎有何值得留意。

近幾年金馬獎入圍以至最終賽果,我都會參考臉書上無影無蹤的觀察及發現,個人覺得其整理以至觀點都甚具參考價值。以下短文都會略為參考,談談我的想法。

1. 參考:

// 香港本地電影幾乎全軍覆沒。放寬來檢視,今年香港只有《輕鬆+愉快》、《擺渡人》、《明月幾時有》和《暗房夜空》等四部作品獲得提名。其中《擺》和《明》是明顯的合拍片,《輕》則是由大陸導演拍攝、於大陸拍攝的劇情片,唯產地記在香港。動畫短片《暗房夜空》可能是唯一無陸資背景的香港本地電影。//

先要恭喜來自公開大學學生作品《暗房夜空》入圍動畫短片五強。可是另一方面,要「放寬檢視」也只有四部,確是慘不忍睹的成績,只是不合評審口味嗎?還是這是港片所面對困局的其中一個展現?獎項與提名確實不代表甚麼,不過今年的合拍片成績也似乎差強人意,如果香港電影要變得更好,動能似乎不能倚仗業已「背靠祖國」的主流工業(可這論調也似老掉牙了),問題接下來是:主流工業以外的獨立電影製作(包括院校、小型製作公司等),有幾許動能?香港電影「新新浪潮」的提法,又是否真的有效?也未必是一年兩年能夠說準。

2. 初選評審、複選評審以至決選評審基本上是三群人,因此,入圍最多的影片也難言是「大熱門」:例如去年入圍最多的《一路順風》,最後都只是拿下一個獎(個人覺得那是合理的,哈哈)。又如去年《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竟然能入圍最佳原創劇本,等等⋯⋯這樣,或者可以理解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入圍狀況⋯⋯當然,這對於一些被擠下入圍名單的影片、演員或工作人員,真的只能嘆句無奈了⋯⋯

3. 金馬的獨有優勢,在於台灣作為今日兩岸三地政治最為自由的地區,而這其實可以將金馬定位為華語區最具公信力、集合最廣泛最多影人評鑑參與的影展。然而,說金馬是華語界的奧斯卡、還是辛丹斯?不論定位在哪個位置,還是很尷尬:說是前者,金馬獎其實並不如此「大眾」,最少極少票房大賣的華語片會得到大獎(當然這代表華語區自製的票房大片水平有限?還是評審口味?又是另一問題)。說是後者嗎?其實近年內地有好些影展已經漸漸做到拉抬新影人的角色。在筆者認知中,最明顯例子莫過於「FIRST影展」。

去年摘下最佳劇情片獎的《八月》,事實上在去年「FIRST影展」早已入圍,最後沒有得獎。(個人認為其最終得金馬大獎的決定是可議的,可不在此處討論範圍了)今年,更多的提名可說「來自」FIRST影展:劇情片如《笨鳥》、《老獸》、《分貝人生》、《強尼凱克》和《川流之島》(後兩者其實在年中台北電影節也出場了),紀錄片如《囚》及《塑料王國》諸部備受關注的影片,都在FIRST影展展映過了。另外,提名最佳男主角,《老獸》的涂們,也挾着FIRST影展最佳演員名銜挑戰金馬。

那麼金馬應該如何定位呢?如何運用在政治相對自由的環境去辦一個具認受性、又包羅最多華語電影的華語影展?

4. 公佈之前,筆者關注年初入圍影展但被內地當局禁映的《好極了》會否參與金馬,結果影片更名為《大世界》入圍,取得三項提名(最佳動畫長片、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無影無蹤亦指出入圍的《芳華》及《塑料王國》都是對內地「敏感」的,個人覺得在今日「喜迎十九大」的肅殺政治氣氛下,內地再一年封殺金馬獎幾無懸念,唯一不肯定的只是演員職員等等屆時是否能夠順利往台灣出席活動及頒獎禮?

5. 往年入圍金馬決選的非港片,通常都要等待稍後百老匯電影中心的亞洲國際電影節片單,看看有沒有先睹為快的機會。(對於某些影片而言,那甚至代表唯一一次可在香港大銀幕觀看的機會了)入圍最佳紀錄片的《囚》,在年初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放映,但筆者當時錯過了,只能期待未來在其他放映場合看到了。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