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夜與霧裡的曙光:與前線社工談天水圍的規劃問題

夜與霧裡的曙光:與前線社工談天水圍的規劃問題

(獨媒特約報導)自從零七年天耀邨發生倫常慘案後,天水圍便被貼上「悲情城市」的標籤。媒體和大眾的目光只聚焦在案件的血腥和煽情。天水圍高樓處處,位處新界西北,工作機會欠缺,無論城市及人都似乎與「市區隔絕」,真的予人一種「天水圍城」的感覺。然而在這座政府規劃失當的「圍城」之內,小販自主組織的天光墟,卻生機勃勃。功能上,天光墟為低下階層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和提供了較廉價的購物選擇;天光墟那種舊城市集般的氣氛,亦為這座圍城添了不少生氣。正如後文提及:「很多街坊去天光墟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找人聊天,消磨時間,就連小販也喜歡邊賣邊聊天。」

記者來到天悅邨社區發展陣線(下稱陣線)會址,找來陣線兩位前線社工黃穎姿(Athena)和陳宇翔(阿翔),談談這道出現在天水圍「夜與霧」的陰霾之中的曙光。

「悲情」的結構性原因:官商協議導致的規劃錯配

七十年代末天水圍開始發展時,由於只有一個發展商參與,地產商的議價能力(bargaining power)很大。政府「被迫」和發展商簽定秘密條款。當時的港英政府與Mightycity Company(現由長實集團及華潤創業持有)簽訂私人備忘,限制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其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見《(南華早報報道中譯)八二年官商協議限制商業發展 種 下天水圍「悲情」禍端》)。這項秘密協議導致了整個天水圍南部的規劃出現錯配:備忘指定政府建築物內的商業項目不能對私人發展構成足以影響營運的挑戰,意味著天水圍內只能有非常小型的本地商業、商店及街市。而近年建設的天水圍北部商場均由領匯接管,這便導致了「南長實,北領匯」的局面:整個天水圍幾乎沒有 「街鋪」和小商戶,只有天水圍北的幾個領匯商場和天水圍南由長實持有的商場可供市民購物。

阿翔指出,政府的房屋政策,如「八萬五」、居屋轉公屋等,令天水圍(尤其天水圍北)住進了很多公屋住戶。他們的收入普遍較低,領匯和長實的商場卻是以中高檔為主,於是價錢和居民的消費能力錯配。

政府主導的改善計劃成效可圈可點

政府可不是未嘗試過改善天水圍的規劃問題。零七年天耀邨發生倫常慘案後,曾蔭權提出112及115區發展計劃。112及115區為於天北的最北面,在米埔濕地公園旁,本身是兩塊丟空了的空地。政府曾提出要發展地區經濟,在區內創造就業機會,於是想找一些發展商一起合作。當時蔡瀾和陳婉嫻提出過如想做「大笪地」,即像黃大仙騰龍墟一類的嘉年華式的墟市;民建聯亦提出過做紅酒試酒場,計劃最後卻不了了之。據Athena所說,當時政府是以短期租約(五年)的形式招標的,發展商認為風險太大,最終沒有投資,112及115區兩片空地亦擱置了三四年。由此亦可見「政府x發展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商業機構始終是利潤主導的,一些利潤低、風險高,但有利民生的計劃,他們未必願意去做。

另一方面,在2007年開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在天水圍投放了幾百萬元去找了不同的非政府組織去做結連社區(networking)的工作,亦加強了家庭服務和家庭探訪工作。然而,陣線的社工批評計劃背後的政策目標只是區內居民的個人問題(如心理健康),既沒有即時效果,又無助解決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缺乏地區經濟活動導致的地區性貧窮。

陣線:應推動小販合法化

社區發展陣線由一群致力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前線社工、社工系的學者及學生所組成。陣線並於2008年開始於天水圍北開展「天水圍社區發展計劃」。他們的目標是透過組織居民成立關注組,深入認識社會政策,再向相關政府部門、立法會或區議會議員反映意見,進行遊說及爭取工作,使政策不足和不公義的地方得以改善。

「天水圍社區發展計劃」其中一個重點項目,就是推動小販合法化。七十年代以前政府沒有打壓小販,當小販一直是低下階層糊口甚至向上流動的一條出路。像在以前的 採訪記者就聽說過七十年代的香港真的可以「賣橙養活一家四口」,亦聽說過「灣仔碼頭臧姑娘」的美麗傳說(臧姑娘由一個人推著木頭車在灣仔碼頭賣水餃,到被 大公司收購了品牌,成為現在的「灣仔碼頭水餃」,傳為一時佳話。)回到天水圍規劃問題。當政府主導的改善計劃的成效仍可圈可點,另一邊廂,由小販自發組成的天光墟卻「愈做愈大」,近一兩年甚至受到媒體廣泛報導。Athena說,早在九十年代初,已有農戶擺地攤售賣蔬菜。後來,為了幫補生計,一些街坊把一些生活用品、衣服之類也拿來售賣,天光墟便慢慢成形。現在的天光墟已有五、六十個攤檔,堪比一個小型房署街市。

天光墟有甚麼吸引市民的地方?阿翔和Athena說,一來天光墟的貨物售價較商場便宜,二來有一些貨物是天光墟獨有的,例如蔗、山草藥和冬菇等。另外,很多街坊去天光墟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找人聊天,消磨時間,就連小販也喜歡邊賣邊聊天。

另一方面,天光墟在促進地區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方面,亦較政府的112、115區發展計劃簡單直接。後者由零七年起「搞」了三四年仍未能成事,但前者從九十年代起已很實在地為居民提就業機會和商場以改的消費選擇。更重要是,根據天光墟的成功經驗,政府根本不需要提供太多援助,天光墟亦能自己發展得有聲有色。正如Athena所言:「居民其實是靠自己的社會網絡、社會資本去做生意,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他們提供太多援助,只需要為他們提供環境,讓他們自己發展。」

眼下解決天水圍的規劃問題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是由政府和發展商聯手主導的發展計劃;一是由,由居民發展如天光墟一般的地區經濟。當前者似乎帶我們走進了死胡同,我們是否應考慮一下後者?起碼在後者,我們已看到夜與霧裡的一點曙光。

編輯:易汶健、黃俊邦

延伸閱讀:
梁志遠:《在濃香熱暖之間-從雞蛋仔伯伯的遭遇談起》
葉寶琳:《從雞蛋仔伯伯看綜援和小販政策》
阿釘:《「被呃綜援」的雞蛋仔伯伯》
社區發展陣線 :「天水圍社區發展計劃」官方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