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代貼) 看新疆動亂後有感

(代貼) 看新疆動亂後有感

(Sal 提供圖片: 梅窩黃昏時份的退潮摸蜆)

文: 梁燕玲

這兩三天從電視新聞、傳媒、網絡中看到一個美麗的地方-新疆-受到暴力的折磨,心裡莫名的難過。我愛那個遙遠的國度、熱情而深邃的文化!過去曾兩度作背包遊,深深被它的美、它的純樸吸引著。

難道暴力是無可避免的?它為何會出現?可怕的是,暴力有時候是會傷人於無形。比方語言暴力,而且也會發生在咫尺!遠的不說,看看正生申請搬入梅窩的南約區中學為例,雖然沒有流血衝突,可暴力的影子,隨處可見!

由於政府的無能及不負責任的官僚運作,在傳媒有選擇的剪裁下,香港市民見證了一些梅窩村民的語言暴力,對默默無語的正生學生作出令人心痛的指罵。然後,廣大的傳媒、政府高官、尊貴議員、電臺名嘴、網上博客及一般市民,從這些被剪裁的鏡頭,在缺乏客觀內容之了解及分析下,轉而站在同一陣線上向梅窩所有居民作出同等或更強烈的語言暴力、侮辱以及無形的壓迫,意思像是說“你們這些xxx的梅窩人,為甚麼不犧牲自己去完成大家(其他香港人)的道德愿望 – 讓正生書院得到應該屬於它的南約區中學” ,“你們說的完全是推搪的藉口,因此你們沒有權利享有學校!", "你們人(學生)那麼少,憑什麼可以有一間中學?你們應該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看外面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吸毒,只有這機構可以解決問題…"等等。

或許大家也是這麼想吧!

其實,這些反應也許很正常,當人們看見不義之事,總會希望伸出援手,幫助弱勢的一邊,這是人之常情!可是,當正生學生作為弱者得到無數的支持時,另一邊廂,在梅窩居住的小孩子卻無奈地背上不義之名。在沒有適當的本地學校的情況下,在新的學年開始後仍然要每天去市區上學,面對著不屑他們的眼光和標纖。這種無言的暴力,也許每天仍然在發生!大家又有沒有想過這一點?

我們不禁會問,為甚麼暴力可以這樣肆虐猖狂,以星星之火,狂燒廣大市民和小孩的心?或許,從新疆的情況,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基本的因素:

- 邊陲地方資源規劃不完全符合地方需要
- 城鄉規劃、教育及行政全依據中央劃一性的指標和價值觀實行
- 邊陲地區之獨有文化、生活方式、人文生態,在改變/發展的同時不被了解和尊重

以上幾點,大家可以嘗試把新疆或梅窩或元朗菜園村或沙頭角邊境、大埔保育地區,又或者曾經存在於市中心的喜帖街、可能會消失的波鞋街和深水埔舊區等等被邊緣化的社區,代入“邊陲地區”,或許你會發現可以從多一個角度去詮釋這些事件。

或許大家會認為這種聯想太不著邊際了吧,梅窩不就是那個在香港西面的大嶼山島上的一個小鄉鎮?怎能跟咱們中國的新疆相提並論!

對,我們不能直接把兩件事件相提並論。可是讀者有沒有到過新疆?閣下在接收著新疆的動亂新聞資訊時,會否想對當地的社會狀況作深入一點的了解?還是很順其自然地對維吾爾人或漢人作出即時的道德譴責。 筆者在思索著這個問題時,腦裡掠過一個想法 - 在過去國家推行西北大開發的政策的同時,有沒有讓遷移當地的漢人了解和尊重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又有沒有在以開拓經濟、有利國家發展時,邊沿化了維吾爾人的本地訴求,如特有的教育、宗教、生活文化等? 然後把思緒轉回來梅窩小鎮以至整個大嶼南分區,政府在土地規劃、教育、文化、生態保育、甚至更生、戒毒的政策上,是否也應該有一個基於當地特有文化而制定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若果作為地區政府、議員也無視一個地區的文化和人文生態,以線性思維把地區矛盾作單一和粗疏處理,那麼事件的演變定會傾向衝突,因為雙方的訴求已經變成 不贏即輸的角力。而作為廣大市民的你我他,有沒有就著看到的文字,聽到的報導反思,能肯定其真確性嗎?對於事件的歷史和發展、雙方的觀點,有實質的了解,理性的分析嗎?

這樣的處境,會不會有一天發生在你、我、他身上…

或許你現在已經按捺不住,想說 "這個人肯定是梅窩人,否則怎會這樣站在那一邊?"

全對!我是一個梅窩人,喜歡那兒的緩慢節奏、生活素質,是一個放棄城市,投向自然的香港人。 可以作為一個梅窩人,我感到榮幸,因為當大部份的新界鄉村被宰割得四零八落,苟延殘喘的當下,在這個 "很梅(霉)"的小鎮,仍然可以看到一個有活力和多元化的社區,更重要是除了有老、中、青原居民和非原居香港人、還有不少歐美和南亞人家庭移居這裡。

雖然正生書院的校長沒有詳細表達他鍾情梅窩的原因,大概除了經濟、時間效益和便利之外,慈愛的校長或許了解到這樣一個安穩卻又多元化社區,會有利於這樣的特殊課程的推行。可惜這樣的傾慕原因以至其他實質具體原因,均無法從校長口中聽到!用邏輯性的分析,大概長袖善舞的慈愛校長不會要他的學生搬去一個滿街都是刁民的社區吧!

大家有沒有想像到在梅窩這個社區,差不多每一個人都是踏著單車過日子,去買餸,去返工返學,大街小巷的路邊餐廳或茶檔可讓街坊安心閒聊,那裡是一個未必可以長治卻讓你可以久安的地方!仍然在這裡讀書的小孩,放學後大都走到沙灘,山林或小小的遊樂場玩耍,他們的臉上總是有著活潑的表情;這裡上了年紀的居民,有他們的世界和價值觀,可相處日子久了,他們也許會送上當造的龍眼果,大家分享!梅窩是一個經濟並不活躍的地方,縱然有遠古時代遺下的丁屋政策,可這裡還是一家一戶的,簡單地經營著自食其力的生活,還未被巨無霸地產發展商染指,僥倖地沒有成為屏風高樓的圍城,炒風不熾熱,畢竟只是個小鎮,而且有些業主根本懶理樓價升跌,只求有個安樂窩…雖然一直被政府遺忘,卻也還未被忽視政策陰乾。

試想像一下,若政府對鄉鎮本土發展的忽視政策不改變,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梅窩、貝澳或長沙已經滿佈著高樓大廈和超密集式商場,沒有了環保的單車,只有滿街噴著廢氣的車輛,那麼對於曾經到過梅窩的你,可會為這個讓你我他可在假日消閒的小鄉鎮的消失而感到婉惜、失落?

正生書院的朋友,真的只可以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嗎?其實大家同植根於大嶼山,如政府宣傳口號 <贏了場(交)、輸了個家>?真的要兩敗俱傷嗎?在以上令人神傷的推論面前,各人根本不能獨善其身!或許您也曾經受過政府的傷害吧?那麼,能否團結一起向政府爭取合理的需要,而不再鷸蚌相爭?

最後,筆者認為政府在這事件中責無旁貸,而問責的教育和保安局長以及離島政務官應放棄官僚主議,盡全力找出符合各方需求的方案,以免挑起更進一步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