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市民文化與跨國搵食

市民文化與跨國搵食

昨日到四十西街的紐約市立圖書館申請圖書証。申請的程序很簡單,到三樓中(頂樓)的一個櫃位,先用電腦完成登記,取得確認號碼後,再往另一櫃位申請,文件則需要護照與機構推薦信。圖書証是即時取得的,一小一大,小的方便用者拿著它四圍走。基本上,所有在紐約生活、工作、上學的人或納稅人都可以免費享用圖書館服。

圖書館本身的建築很古典,大方而美麗,不會像香港圖書館那樣,建得像街市,或乾脆與街市合而為一。圖書館的藏書也不俗,雖然不少書是閉架的,只能在館內閱讀,不能外借,但總好過只有深雪、金庸等供你選擇,或要等圖書館用兩個星期把書運來。唯一麻煩的是,出入每一間藏書室或正門都要搜查袋子。我猜是因為圖書館的出入口沒有裝上電子警報器,而主要由真人把關。

由於昨日是世界愛滋日,於是傍晚到了市政廳公園,那裡有一個紀念活動,就是廿四小時內把過去因愛滋病逝世者的名字讀出來。活動的場地佈置很簡單,只有兩個資訊與支援帳幕,方便途人查詢與義工報到。此外,就是五個站台,由義工輪流上去誦讀逝者的名字。誦讀時間之間,會有人以不同語言誦讀主主辦者對美國政府政策的宣言。整個活動很簡單,但莊嚴,不用字體影像勁爆、行動噴血。雖然場內的人不多,但的確有市民排隊上台。你會感受到亡者的臨在,而更重要的,是政治關懷的市民化。

之後,到了位於Chelsea的School of Visual Arts (SVA) ,聽了一個叫Modernism and the Global Diaspora的座談。座談是SVA師生校友展“Octet”的活動,講者包括the Studio Museum in Harlem的總監與主策展人Thelma Golden、廣州出生的中國策展人侯瀚如、埃及與德國混血的藝術家Susan Hefuna、伊斯坦堡的the Platform Garanti Contemporary Arts Center的總監Vasif Kortun,而主持則是SVA的成員David Ross。朋友告訴我有這樣的活動,說座談可能會充斥著專業的藝術語言。結果,都是那些什麼“全球“、“在地“、“中心“、“邊緣“那些熟口熟面的概念,而引用的文化理論又是那幾個名字。例如,Guy Debord對奇觀社會的批判,竟成為一個雙年展的子題。“奇觀社會”居然成為了時尚的文化資本。這的確是當代的奇觀。文化研究在美國的情境中,竟變了幾個跨國搵食精英的LV(Susan Hefuna不是策展人,似乎較好)。最絕的是連對雙年展的批判,也可以變成文化資本。吃裡爬外不會令你兩面不是人,而是酷爆。這樣的時尚空談,大概在香港只會愈來愈多,最近有地方似乎也在搞類似的活動,而各大院校近年也在爭相介入這場語語遊戲。於是批判話語變成了文化資本、跟建制財團基金跳舞的入場卷。藝術向權力與金錢傾斜,為中環擴大版圖。

2-1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