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來!為青年處境作個盤點與前瞻

來!為青年處境作個盤點與前瞻

[在來年,獨媒特約記者群將籌組系列報導,探討正在冒起的青年運動,現先從個人的經驗,為過去一年的青年狀況,來一個速寫,以構思未來的專題框架。]

2009年大事回顧──一個青年角度
小弟八十年代中出世,正體驗第四代人的處境,也體驗2009年的大小風浪。圍繞著青年的議題猶如百年一遇:

大學生實習、O靚模、吸毒、援交、反基右、驗毒、失業、輪候公屋申請大增、六四、政改、反高鐵、三三四通識,等等。

這些事件的共同點,除了是青年人表達不滿,或者是上位不上位外,更重要是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出了問題(註一)。似乎越來越多年青人看到跟隨主流共識成長,結果得不到預期的回報,生命充滿不確定性。當年青人用其他方法尋找生活(無論正途與否),卻又受到這樣那樣的批評。

真的有需要整理今年的議題,解答青年如何應對這個充滿憤懣和無力感的社會,不論是反抗,順從,還是走位。本地社會一直缺乏整全的青年議題的探討(邵家臻的系列書籍和本土論述算是例外)。在此希望能透過專體報導,豐富青年論述,從而與主流社會對話。

容許在這兒用四個問題作一個簡單回顧,並嘗試構想未來採訪題目(註二):

一、參與政黨、傳統組織、還是網絡組織?
這似乎是老掉牙的問題,本來也沒有衝突。有趣的是,是高鐵和政改兩件事令這問題重新帶出來。積極參與這兩件事的青年人,部份也組織今年六四紀念活動,甚至更早。在後來的報導,他們會批評政黨運作很束縛,例如說「自由度很低」、「行動又有私人動機」。他們又認為傳統組織是側重吸引傳媒、未能推動更大改變。相比之下,網絡組織就「平等開放合作」、「有自由度」、「沒有大佬號召」。(註三)當然,民主派和建制派在兩件事上一再令大家失望,令大家覺得政黨被動,著重政黨利益多於整體利益。然而,我們必須借助政黨,俗套說句,是議會內外包抄。再者,網絡組織和動員也是整個社會運動的一部份,我們不要忽略在地串連,組織和組織間的合作。這也是不少傳統組織(例如基層團體)看重的,當中成員也在努力推動各項議題,並非只懂招呼傳媒朋友和消消氣。解答這個問題,有助我們日後組織動員,並且消減三類組織間的矛盾。

二、世代論爭,還是其他論爭?
無疑,《四代香港人》概括出第四代人的困境,文章開頭已說過,不作多談。然而,把社會問題歸結在世代論爭,只會造成代際間互相攻擊,尤其是看畢上星期鏗鏘集之後,覺得對此現象越來越不安,忽略權力和階級等問題。正如一位Facebook朋友留言:「過份側重世代政經觀念分歧,的確製造了強大政治能量推動變革,但會令焦點未能對正社會問題的核心,甚至令建制以為利益輸送予某年齡層便能解決社會矛盾。」世界發達城市也有青年示威,青年難以就業和置業也令政府頭痛,大家也在處理後工業時代的問題。又或者這樣說,青年困境同時是就業、升學、房屋、教育問題。香港不是獨有。但跟其他城市的不同,香港的路向很視乎內地政經發展,這也是青年的困境和回應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結合世代論和階級分析及世界變化,告訴第二代人,他們的安定是短暫而脆弱(例如退休金和醫療保障有限,儲蓄隨時被經濟危機沖走掉,工作過度損害將來體質等)。(註四)

三、通識教育如何影響學生價值?
中四的同學第一年學習通識,究竟他們在堂上學了些甚麼?有一次簡單問了大學本科生同學究竟通識是怎麼樣,同學從其弟妹的口中得知:「好鬼Hea。」有一次幫手帶一個大澳的導賞團,參加者是一間學校的二百位學生,完成通識科的其他學習經歷(OLE)的要求。只見老師身水身汗,學生就走馬看花,而且靠導賞員如何「批判地」介紹大澳社區和帶出發展和保育的矛盾。

教師又有沒有把握機會帶學生關心社會?學校在「消費」通識科時,會否有意無意避開政治敏感題材?會否灌輸片面訊息?跟朋友聊天,他跟我說現在的不同通識教科書的內容可以有很大差距。差異本屬正常,但如果差異是反映教材的政治立場,那就另當別論。還記得年多前,有人比對兩三本「今日香港」的教科書,有一本拿廿三條做教材,有兩本沒有。朋友透露有些出版社製作通識書時,會斬件外判給有興趣的老師撰寫,完成後交回出版社編輯,中間牽涉老師和出版社的立場。坊間報導多側重考試和評核,其實,整個生產過程同樣值得留意。當通識課程佔去高中課程的一大部份,其教學過程足以影響學生日後的價值觀。

四、驗毒計劃如何執行?
現在只有約六成的大埔區中學生同意驗毒。問了一些社工朋友,他們說可能是因為家長們不願公開說反對,加上中層的公務員不會把實情上達,以致高層有錯覺以為支持驗毒是主流。計劃開展之前還「不幸」殺出基新中學事件,令校方家長學生也懷疑資料能否保密。他們估計,如果支持和不支持的比例相若,支持的學生和家長可能被動搖,在最後關頭拒絕參加。

整個驗毒主張固然要繼續抨擊,同樣重要的是了解計劃實施後如何破壞校方、老師、社工、家長和學生間的關係,例如由信任變成猜疑。第二,究竟收集了的數據會否外洩,被驗出有吸毒的學生如何處理。記住,魔鬼在細節中(註五)。

五、請勿遺漏
當然,談到青年,我們不能不關心其他本地青年群體的處境,包括新來港青年和少數族裔青年,甚至是智障的。他們的經歷跟我們應該相當不同,例如家庭背景,教育制度,升學就業,甚至被歧視的遭遇,參與社會限制來得更多,更迫切。似乎現有文章和評論遺下了這群香港人。

以上是一些青年議題的採訪建議。不知道2010年會有甚麼事件衝著年青人而來,也不知道年青人會有甚麼新招抗擊。確定的是,社會再生產會有越來越多障礙。期望各位能豐富思路,幫助採訪,最終能串連各個議題,為青年處境作個盤點和前瞻。

註一:我籠統把八十後和九十後歸在一類,因為大家經歷的較相似。
註二:感謝Damon給予意見,整理問題。
註三:資料來源 -〈A Better 2010?〉,12月25日出版之U Magazine。也可參考〈八十對八十﹕2010 Move on﹕低齡長者是幫閒工〉,刊登於12月27日之星期日明報。
註四:今年,中環的擦鞋匠被票控阻街,市民不滿食環署趕絕勤奮市民糊口,事件最後大團圓結局。搵食,不犯法。當擦鞋匠希望可以自力更生,我們卻沒有替他們退休後生活打算。參考《擦鞋匠只是需要固定攤檔嗎?》(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3936)
註五:順帶一提,我覺得大部份反對驗毒的學生的論據其實未能傳及學生。相反,「我為你好」的感染力就響亮得多。如果傳媒報導正確,大部份受訪者都說:「怕麻煩」、「私隱」、「人權」,申辯就完結。幸好傳媒沒有再追問「乜嘢係人權?」、「私隱大晒呀」、「阻止吸毒好重要,唔應該怕麻煩」,否則學生可能會啞口無言。可能是中學的人權教育不夠,又或者反對者想不到如何抵抗Moral Panic的良方。

[圖為今年二月反對宗教右派遊行。]

撰稿:易汶健(獨媒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