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反國教下一步:收復失地和政治化

梁振英擱置國教科課程指引,是公民社會運動的重要成果,是兩個月前不曾有人預測的進展。然而,運動所揭露的所謂洗腦現象,不僅那個胎死腹中的國教科,而是遍及中小學其他科目和校內活動裏。若要延續運動的話,需要從反對一個「科」的層次,跨越至全面檢視中小學教育。或許,可以從這個問題出發:為什麼國教科會從教育土壤中突現出來?潛藏已久的國民教育究竟意味着什麼?

在中小學裏頭,國民教育早已有一套完整的推行策略,那就是政策之下所說的「結合各學習領域及學科的課程內容」(《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2008) 。早在國教科出爐之前,我們已能在「常識科」或「中文科」內,辨認出明顯的國民教育元素。在那份被擱置了的課程指引,政府寫的倒是坦白。在那個不起眼的引言部分,已指出國教科是當局多年來的精心部署: 「香港中小學校,向來積極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除了於課堂講授,亦會運用早會、班主任節及其他相關學習經歷。」而「建基上述的有利條件」,政府最後決定「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末尾這句「進一步加強」,份外值得細味:它再次申明, 「國教科」不是什麼石天驚之事,而是當一切「有利條件」都成功植入之後的「進一步加強」。換言之,就是「落重藥」。

之前的國民教育成分(也沒有明確區分黨與國),是多方位、鬆散和滲透式的,類似植入式廣告,相對含糊,有溫水煮蛙的效果,但卻不容易掌握成效。而「進一步加強」後所增生出的國教科,則更為聚焦、詳盡和拙劣,且煞有介事的要求「獨立成科」、「情感評核」及「易名為國民教育」,屬更系統化的靈魂規訓工程。兩相結合, 「滲透」和「聚焦」並行,恰恰是原先設計。

今次運動的意義,不可能是「一鋪過」將國教的惡棍都趕走,因為中小學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失守。但至少,人們及時醒來,在惡棍進一步下劇毒之前,迎頭重擊。接下來,覺醒之後,就是要追回昏睡的時光。

然則,國民教育不是新近的事物。回頭再想,國民教育所包含的意義,遠超於教育範疇本身。與其說它是起源於校園的內在需求,倒不如說是外在的政治壓力。國民教育跟政治的關係真是千絲萬縷,證據不勝枚舉:教統局說是九七回歸後應當強化的部分、○三七一後港人被指不愛國、2004 年《心繫家國》在校園的變奏,更直接是:胡錦濤回歸十周年「做好國民教育」講話的印證兼落實,等等。更複雜是,國民教育竟被視為解決政治問題的藥方,一些人刻意把香港人的政治不滿,或特區施政的窒礙難行,統統解釋成「人心未回歸」的現象。例如,去年習近平和賈慶林回應新一代的抗爭現象之際,又再說「需要強化青年國家認同」云云。

可見,國民教育不只是教育,而是肩負起政治的神聖任務。它以教育為名,使下一代成為戰場,但指向的卻是政治。當然我們都知道, 所謂「人心未回歸」,也不過是意識形態虛話,效果是轉移視線,遮蔽衝突的真實根源。或許,下一步,不僅是追回那昏睡了的時光,而是將戰場擴大,讓刀瞄得更準,直捅問題核心。

文:陳景輝

刊於《明報》世紀版——2012年10月17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