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什麼要反對雷動計劃?

目前,令筆者驚訝的是,「雷動計劃」漸漸被廣泛歌頌,變成推動是次反建制派拿得否決權的背後功臣。問題是,沒有人認真去分析一下,這個結論是否站得腳。

筆者研究之後,發現了驚人結論,就是「雷動計劃」根本沒有從建制派搶下任何議席。然而,這種對「雷動計劃」的歌頌卻有如邪教般,有一個不可動搖的地位。筆者感到,有必要繼續揭示真相,駁斥謊言。

早前筆者的數據分析,用了科學語言,未必人人聽得懂。就讓筆者在此用人話講一次。

首先,「雷動計劃」是不可能拿建制派的票的。非建制若有10萬票,建制若有12萬票,「雷動計劃」不會把人家的12萬票搶過來。若有更多人投票,那是本來投非建制派的票,況且,更多巿民投票,可能只是本來想投票的人,因為「雷動計劃」這種做法,採取觀望態度,拖延投票決定,而不是「雷動計劃」的功勞,召喚了更多人投票。

明白這關鍵的一點,即「雷動計劃」不能搶建制派的票,我們根本可以清楚知道「雷動計劃」是否有效。

若10萬票是非建制的票,候選人有4個,那麼,「雷動計劃」是動員巿民把票投往某些候選人,放棄另一些候選人。例如,A本來有3萬票,「雷動計劃」叫大家保A,他的票變成5萬,這樣子,餘下的5萬票由3人瓜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建制派的票很多,舉例,那12萬票分給3個人,1個陪跑,另外兩個各有7.1萬票和4.9萬票,但議席得2個,你要拿議席,就要贏比較差的那個,即你的票要比4.9萬多。你動員巿民投A,是因為他本來已經有3萬票,只要多2萬,就可以超越4.9萬票的那位,拿下議席。否則,巿民自己自由投的話,若4人平分,每人2.5萬票,沒有一人入局,兩席全歸建制派。這就是「雷動計劃」的背後理念,大家到這裡為止,不難明吧?

我們怎知道「雷動計劃」是否有效?告訴大家,方法很簡單,不過要花時間計數。用上面的例子,如果建制派不是這樣,而是一人有8萬票,另外兩人分別有2.6萬票和1.4萬票。仍是兩席。雷動動員大家投A,結果A得到5萬票,另外3人平分餘下的5萬票,各有1.6萬票,最後保送A入議會。

這時候,大家開始歌功頌德了。但沒有留意的是,有沒有「雷動計劃」,非建制派一定可以有一人入議會。為什麼呢?因為即使沒有「雷動計劃」,最差的情況是什麼?就是平均,平均把所有人拉低,不能超過平均數。最差情況是,所有人平分10萬票,每人得2.5萬票,結果,還是比建制派第二名的多票,可以入議會。

筆者的方法就是基於上述的邏輯。找出不穩但有機會的議員(扣除陪跑),其實就是「雷動計劃」告急和呼籲棄保的那兩個名單:告急即有機會,棄保也是有機會,否則不用主動叫你放棄。把這些人的得票加起來再平均分配,就是非建制派最差的情況。

如果這情況跟建制派得票相比,拿取的議席一樣,「雷動計劃」就根本沒有功勞。怎樣相比呢?就是找出建制派裡最低票當選和最高票落敗的人的得票,這兩個數字形成一個維持區,若上述非建制派的最差情況(即平均)票數落在維持區,即「雷動計劃」無用,若超出這個區,即「雷動計劃」配票有害,若低於這個區,即「雷動計劃」有效。而筆者分析的結果,五區裡最差的情況,都落在維持區,即「雷動計劃」沒有其支持者以為的偉大功效,而是無用,至少在是次投票中無用。

那麼有雷動和沒有雷動的分別在哪裡?就是在迷信策略投票的名堂下,把票盲目推向所謂告急的候選人,結果造成本來多票的,票被搶去,不能入議會。議席同樣一個,但可以是A入,也可以是B入,雷動令A入局,把B踢出局。

迷信雷動的人會反駁:「若不是雷動呼籲,就不能贏建制派某某。」

我已說了,建制派的票是不變的,他們的分配也是不變的,「雷動計劃」並非從建制派拿票,這一點,還是不明的話問戴耀廷吧!

這麼樣,某人當選,在非建制派總票量是固定的前提下,其實是從他人搶票。

當然,可能有更多潛在非建制派支持者出來投票(這要排除因為「雷動計劃」而拖延投票造成的錯覺),推高投票率,造成非建制派不只有10萬票,變成11萬票(上述例子)。但這不是「雷動計劃」聲稱的作用,「雷動計劃」的主旨是「策略分票」。若果又不明白,自己去問戴耀廷吧!這都是他說的。

這迅速形成的雷動神話,有如雷曼債券,巿民給它的是迷信,迷信所謂的數據,議席其實沒搶多,你有的根本你就有,只是,拿下這席的人,是劉小麗不是黃毓民,是郭家麒不是李卓人。而「雷動計劃」,就扮演了揀選誰該拿下議席的、投票制度之上的上帝。

詳細分析及圖表:科學地戳破「雷動計劃」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