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只磨蝕墳墓,還有自由精神

不只磨蝕墳墓,還有自由精神

陽光猛烈地照著紛亂的都市,蔚藍天空下,慘白的光芒。城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能在這個星期熟睡。催淚煙瀰漫中大校園的畫面在腦海揮之不去,還有港大「勁過橋」旁那守衛校園的路障。從早到晚,新聞直播未曾中斷,每分每秒觸目驚心,而畫面正正是我的母校――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云云歷史長河裡,不論八十年代韓國的光州事件,還是中國民初時期的五四運動等,大學往往是追求自由的堡壘。

連綿數天的激烈戰火仿似靜止了,然而早上一則新聞所帶出的象徵意義讓人震驚,想不到已故偉人蔡元培因將近百年舊恨而遭受「清算」。

中午時分,我去了石排灣邨下漁光道街市吃午飯,然後行經漁光邨,沿著貝璐道,經過荒廢了的聖伯多祿中學舊校舍,抵達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雖然家在南區,但我從未踏進這個逾百年的墳場。墳墓密密麻麻,行人通道狹窄,好不容易才走到前北京大學校長的墳前。墳墓旁有位耳順之年的男士徘徊,或許他是在關心墳墓的狀況,但那刻上金字墨綠色雲石墓碑已有白色膠板圍著。我從袋中抽起小思老師《香港文學散步》一書,當中輯錄了余光中的詩句:

六十年後隔冷漠的白石
灼熱的一腔心血
猶有餘溫,那淋漓的元氣
破土而出化一叢雛菊
探首猶眷顧多難的北方
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
殷勤曾搖過一隻搖籃
那嬰孩的乳名叫做五四
——余光中《蔡元培墓前》(節錄)

小思老師在書中讚揚蔡元培校長是「爭取人權、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教育家」。蔡於軍閥割據時期的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理念,引領民初思潮,促成五四及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期間,他用盡辦法營救被捕學生,包括用其身家擔保,甚至發動罷市,因而深受學生愛戴。晚年因病移居香港,居於尖沙咀,至1940年逝世,葬於香港仔現址。

余光中譜詩之時,墳墓對岸鴨脷洲猶如荒野,今海怡半島是發電廠油鼓,距今已逾四十載。當時墳墓外觀極為簡陋、低調,灰白石碑上只刻有「蔡孑民先生之墓」【註一】七個紅字,及後北大旅台港校友會不忍墳墓淒清,在1978年改建至今模樣。此舉除了上輩學子對校長的尊敬,某程度也是對自由的渴求。象徵近代學術自由的人物,長眠香港,甚榮焉。

作為大學生,我們必須擁抱自由,才能在未來將學術推而廣之。向圍著膠板的墓碑鞠躬致意後,我離開時仍然看到那中年男士皺著眉,徘徊於墳墓四周。

不論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均對蔡元培當時愛國情操有高度評價。毀壞蔡校長墳墓一事,倏然將九十多年前的「四一二清黨事件」放於今日躁動不安的香港討論,只能說是別有用心之舉,更令人質疑其有踐踏自由之意。毀墓之舉有如中國文革「破四舊」,焚古書,毀史蹟,嚴重挑釁歷史、文化及知識,每個人也必須予以警惕。願蔡校長之墓早日修復,與其長眠之地自由永存。

天總不肯安息,看來洪水猛獸大學
又純粹,回頭,頑石華人永遠永遠
索隱於海外孤島
——周策縱《頑石》(節錄)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註一】蔡元培,字仲申,又字民友,自號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