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耀安邨設精神健康中心】打破負面標籤? 法團、區議員支持 街坊不抗拒

【耀安邨設精神健康中心】打破負面標籤? 法團、區議員支持 街坊不抗拒

耀安邨耀平樓地下單位前身為幼稚園,空置多年,今年終於有新發展——神託會將在此處開設名為「創薈坊」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預計於2019年4月投入服務。

社會對精神病的負面印象,令 ICCMW 在社區找尋落腳點時面對很大困難。然而,有別於另一 ICCMW 擬遷入大圍美林邨時遇到激烈反對,創薈坊的落戶計劃原來早於2012年獲耀安邨業主立案法團通過,亦獲區議員支持。雖然本報訪問的街坊大部份表示未聽聞計劃,但大多都表示不抗拒。究竟甚麼是 ICCMW?落戶耀安邨經過了甚麼程序?街坊、區議員又點睇?

【耀安邨設精神健康中心時序】
2010年:神託會於沙角邨營辦 ICCMW 創薈坊。
2012年初:社會福利署決定於耀安邨耀平樓地下單位,開設創薈坊分址。
2012年4月:耀安邨業主立案法團通過讓 ICCMW 落戶耀平樓。
2017年1月:房屋署向神託會批出租約。
2019年4月:耀安邨創薈坊預計將投入服務。
(資料來源:社會福利署、房屋署)

DSC05932
創薈坊於2012年已獲通過落戶耀安邨,惟預計要於今年4月方可啟用,單位現正在裝修。

2012年敲定選址 料今年4月啟用

神託會創薈坊(馬鞍山)高級服務主任吳孟傑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耀安 ICCMW 主要為15歲以上有精神或情緒困擾者,提供預防性及危機介入服務,包括個案跟進和治療支援小組。

關於落實選址的過程,社會福利署向本報指,創薈坊現時位於沙田沙角邨,由神託會於2010年起營辦,但面積有限,亦不方便住在馬鞍山的服務使用者,因此須在馬鞍山物色地方,為創薈坊設立分址。社署指,選址會考慮位置、面積、附近環境、服務需求等因素,亦較適宜設於社區內、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方,及就近其他社會福利設施,而耀安邨耀平樓地下的單位,均符合上述考慮,所以於2012年初決定落戶。

社署指隨後與創薈坊同工接觸耀安邨業主立案法團及當區區議員,並出席法團會議,介紹有關服務,法團於2012年4月的會議上通過在耀安邨設立 ICCMW。神託會於2017年1月獲房屋署批出租約,惟房署向本報指,裝修工程涉及消防系統及和公共設施,須獲相關部門批核及法團同意方可進行,因此須時較長。工程現預計於2019年第一季完成,2019年4月投入服務。

林小姐
耀平樓居民林小姐

街坊不知情 但不反對

由決定選址到正式開張,歷時達7年。但本報記者訪問的街坊中,除了一名曾於神託會擔任義工的街坊表示知道計劃,其他人都稱不知情,縱然大部份人均表示不反對。

林小姐住在耀平樓,小時候就讀此幼稚園。她指完全沒收到設立 ICCMW 的通知,大廈告示板從未見相關資訊。她指如區內有需求,支持開設中心,不過認為單位很大,建議分拆為小單位,同時讓教會、幼稚園使用,或提供託兒服務。

耀遜樓居民姚先生亦指「冇乜嘢」,不抗拒設立中心。住在耀平樓30年的陳太亦表示「冇咩所謂」,改為社福設施比丟空單位好。陳太指可能有街坊憂慮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傾向,但她認為使用者「有藥食」、「唔係亂咁打人」。

瓊姐_神託會義工
耀安邨居民瓊姐

於神託會做義工的瓊姐指,知道將會開設 ICCMW,不擔心會對居民構成困擾或威脅。她憶述曾協助帶領服務使用者去旅行,他們都很自律,例如有排隊乘車。

鄧先生則表明反對,擔心精神病患者的病情不穩定,會傷害別人。他雖然明白人人都有機會受情緒困擾,但認為中心應遠離民居,不應設於屋邨。

02181
耀安區議員民建聯李世榮

區議員支持:對社區有益 勿以有色眼鏡看待

耀平樓地下單位屬政府擁有,開設 ICCMW 一事,不需要經過區議會決策。但區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其立場為何?區議員又有否諮詢居民意見,然後向當局反映?

社署回覆本報指,在2012年已諮詢過當區區議員。但耀安區議員民建聯李世榮向本報稱,僅在兩、三年在一個區議會場合遇到社署官員,才獲告知計劃,「政府有佢嘅行政主導,禮貌上先問吓我哋意見」,而他雖是法團顧問,但沒有投票權,在決策過程中沒有角色。

不過,李世榮表明支持設立 ICCMW,認為不應該以「有色眼鏡」看待此事。他指,香港社會壓力大、生活緊張,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情緒或精神問題,社區需要相關服務,「大家千祈唔好覺得呢間中心係啲乜嘢,我可以講,香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入去接受服務」,「我都有壓力,有時都會忟憎、情緒波動,都要入去同社工傾一傾,用專業方法紓導我的心情。」他指人們面對精神問題通常「收收埋埋」,其實應該正面處理,尋求社工協助,方能及早預防不愉快事情發生,例如「老婆比先生打」、「仔殺老豆」、「塞人鎖匙洞」。他表示作為區議員,經常收到此類個案,因此認為開設中心對社區有益處,「社區融和,每人都要走出半步。」

早前有 ICCMW 擬落戶大圍美林邨,引起居民反對,當區區議員、民建聯董健莉亦反對。被問到為何與黨友立場不同,李世榮稱「未有考究」,但認為可能與區內人口結構有關,耀安邨居民「較年輕,易理解啲」。

李世榮坦言開設 ICCMW 一定有爭議,「分分鐘反對多過贊成」,但認為反對的人或是一知半解,不明白中心對社區、甚至對自己有幫助。他認為宣傳及教育的責任在於政府,讓大眾更了解精神病患者,有助 ICCMW 落戶,「應該教育市民,點解社會需要呢啲?點解呢啲 NGO 要喺社區?呢啲係由特區政府帶頭做。」

IMG_5293

平機會研究:諮詢應增透明度 減居民疑慮

平機會於2016年發表《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其他社福設施選址所遇困難的研究》報告,探討 ICCMW 尋找落戶地點的困難,當中提及,由於公眾對精神病存有負面標籤,ICCMW 屬不受歡迎設施,經常面對阻力。耀安邨的個案中,幸得區議員及法團支持,ICCMW 能順利入邨,但過程中經過甚麼諮詢?

社署表示,在2012年法團通過落戶計劃後,安排了法團委員參觀天水圍的 ICCMW 新生精神康復會「安泰軒」,增加對服務的了解,又於耀安邨舉辦大型活動,向居民介紹擬於邨內開設的 ICCMW。社署指亦有向沙田地區管理委員會滙報計劃。

房屋署則僅指,於2012年透過法團諮詢了居民意見,當時並沒有收到反對意見。

神託會創薈坊(馬鞍山)高級服務主任吳孟傑未有回應有否過諮詢居民意見,只強調已做過不少地區工作,包括街頭展覽及活動,包括訪問當日舉行的「鄰里‧撐您」嘉年華,亦是與居民建立關係的其中一個階段,形容進展「有成績」。不過,該活動為社署「老有所為活動計劃」基金資助,主要以長幼跨代共融為主題,並未有提及 ICCMW 將落戶耀安的消息。

本報亦有邀請法團接受訪問,講述決策及諮詢過程,惟至截稿前未獲回應。

以上的諮詢,對於推動社區共融是否足夠?平機會研究指出,資訊不足是導致居民擔心的主因。可是,各區就 ICCMW 會址進行的公眾諮詢並無規範,處理手法、資訊透明度和諮詢時間等方面都有差異,而社署及神託會提及的街頭展覽、嘉年華會以及參觀天水圍安泰軒等,是「公眾教育」多於「公眾諮詢」。

研究又指,區議員、法團等社區領袖,在諮詢過程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是主要的諮詢對象,對選址操「生殺大權」,更是社署與居民的溝通橋樑,居民掌握多少資料,就視乎區議員等與居民的溝通情況。

因此,研究建議區議員協助中心融入社區,引領公眾認識其服務性質和重要性,而社署亦應擴闊諮詢對象,並規範化諮詢過程,增加透明度。

記者:吳欣澤、吳鈞然、麥曼筠、梁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