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虛己,激進與政治性

虛己,激進與政治性

「和解」是聖經最大的主題之一,不是和諧。和諧的邏輯是,A就是A,事情和諧,因為看起來和諧。和諧,是消費福音主義的政治伸延。相反,和解要求否定自己來成就自己,用「非A」來達成A。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聖經腓立比書二章第6-8節)

這段經文是置放在一個倫理訴求之間。我們誤以為,倫理就是和諧,就是好來好去,就是關係人情面子。對不起,這不是基督教倫理。

如果謙卑要求這樣一段的主張作為支持,「謙卑」其實很刻己,也很激進。若進一步考慮這裡提到的,基督和上帝的關係,「順服」是鑰字,那麼,順服也是很激進的。這裡的激進,是不是一項必須性呢?神學上有許多討論,也就是關乎基督有沒有必須性上十字架的討論。必須性是基於一種交易理論,由安瑟倫提出;必須,因為這樣折讓才足夠。只有上帝有本錢折讓,只有他「夠稱」,可以抵償人的虧欠。但從另一角度看,上帝不會因為必須性而行事,否則,他就從屬於比他更高的要求,他屈從於限制。

這番討論,我要說的是,激進不是迫得不已,而是一項意決。只是,我們又想用「必須性」來合理化一項極大的折讓。要不要用必須性,留給大家。但讓我繼續說下去:順服和激進,其實是同一件事的兩面,事情的本質要求激進,只有順服才可成就這項激進。那件是甚麼事情?神學上叫做救贖。

是為了救恩,上帝變得激進。有兩件事情跟激進有關的,審判和救贖,哪一樣激進?常理說,是審判,那是因為審判造成巨大的破壞,而我們相信,破壞力是激進的同義詞。

耶穌曾說,他不審判世界。如果耶穌施行審判呢?那麼虛己並不會發生。審判,是最像神的行動。《死亡筆記》裡的奇拿,不正是因為他能審判,自封為「新世界的神」嗎?如果耶穌審判世界,他會令人想起神聖,想起權柄,想起很恰當的屬於上帝的事情。

當耶穌選擇了救贖,問題便發生。聖經說,他要放棄的,是「神的形像」。神放棄「像神」。對上帝來說,一聲號令把世界毀滅激進,還是要他不像上帝激進?激進的意義,在於動搖原來秩序,以及當中的利益和權力分布;審判,不過體現上帝作為上帝,進一步肯定他是王。所以,審判其實並不激進,不過是鞏固原來威權的手段。

救贖是激進的。因為,救贖要把事情一次過解決。甚麼是解決?和解。「和解」是聖經最大的主題之一,不是和諧。和諧的邏輯是,A就是A,事情和諧,因為看起來和諧。和諧,是消費福音主義的政治伸延。相反,和解要求否定自己來成就自己,用「非A」來達成A。《宮心計》裡,皇帝承諾取回王位,便立即退位,這當然是虛構。但這虛構是感動人心的,因為它採取了難以置信的一步:否定自己。這一步是激進的,激進最接近基督教講的愛德。

我曾指出,真實的倫理要求政治性。如果「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不是一種上位者「河蟹」反抗者的手段,它原本是在要求捨棄,要求激進的實踐。《宮心計》退位讓賢是在幻想裡達成激進,這是電視劇和倫理或政治的分別。甚麼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全擺脫「做秀」?就是真實的政治,真正的虛己。

聖誕快到,容我拋出一個想像,就是馬槽聖嬰。平安夜是很有趣的想像,它很和諧,所以很討人歡心。我不會說,要撕破這種和諧假象。不,馬槽聖嬰本質就是激進的,你怎把它「河蟹」,登堂入室,它仍是激進的,希律王看通了,所以他下殺令。我們又看不看通,要如何釋放最保守的能量,達成真實的和解?

* * * * *

本文是12月3日「政改與五區總辭」神學沙龍的講稿,該聚會由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及大公神學工作室合辦。聚會消息報導見以下連結: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56830&P...

圖為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