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基督右派如何抽14歲媽媽的水,散播恐慌和不安?

看來抽水是香港人的本能,不獨獨有自由派人仕把阿嬌和明光社扯上了關係,而基督右派人士亦懂得借社會時事來推進他們的網絡廿三條進程,例如我昨天在找14 歲媽媽一事的資料時,就看到: 「理工大學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表示,新一代性觀念開放,網絡上又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令年輕人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是非對錯。他說,青少年於網上發言多不負責任,不經仔細思考,對於有未成年媽媽在網上炫耀,竟讚賞其勇敢及表達支持,這樣會令該懷孕少女強化了錯誤的想法。」

「網絡上又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一句劃妖點晴,可圈可點:
網絡上又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 崔日雄心目中的色情資訊又是什麼?色情小說/圖片/片段/性知識/性的學術研究/性的公開討論/粗言穢語?什麼為之大量?以什麼為標準: 10%,20%,30%,40%,50%,60%,70%,80%,90%?到底有什麼證據和研究去證明「網絡上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是不是代表了任何人只要一用互聯網,就無可避免的會接觸到大量的色情資訊?是不是代表了任何人不論如何應用互聯網(http,https,ftp,P2P),都無可避免的會接觸到大量的色情資訊?是不是「問題」的最好解決辦法就是要用網絡廿三條加強管制青少年使用互聯網,避免他們「有樣學樣」?
崔日雄他本人只是社工,一如基督右派把宗教充成科學,充成是互聯網的專家,他不去證明網絡上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下一句:「令年輕人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是非對錯」又如何成立呢?
其實就算前一句互聯絡上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是對的,又有什麼研究去證明「在互聯網接觸到色情資訊會令年輕人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是非對錯」?
色情資訊本身其實分很多類別,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常見的性交短片最大的影響是挑起受衆的性慾,同時卻會有麻痺作用,令減低受衆對類似性刺激的反應,我記得曾有性學研究報告指出現代人因為接觸色情資訊內容較多,對性事的興趣反而降低了。在心理學界多年的我,從來沒有聽過或見過有任何研究證明色情 (性)資訊是會令接觸者(年輕人)的價值觀(altitude)受到影響的?崔日雄這等聖民,可否指出色情(性)資訊是如何會令接觸者(年輕人)的價值觀 (altitude)改變的?例如我看到性本善的援交少女,就算有固定的女朋友,也會立刻儲錢去援交多一個?又或者我看到電影中的劫匪打劫,就算是家境富有都立刻想打家劫舍?又或者是恩福堂的蘇穎智看到聖經中猶太人因為信奉基督教,可以像摩西一樣把戰敗的異族少女收為性奴,於是便以為同性戀可導致性奴?又或者是明光社的蔡志森及性文化協會的關啟智看到聖經中的所多瑪因為太多同性戀者而招至滅亡,所以便要登報誣陷同性戀性交為公共衛生危機?
如此想來,既然被列為三級,青少年不可以接觸,並為查禁的主要對象的小量成人資訊都可以如此有威力,則基督教中小學常常未經他人同意而強迫小中學生去接受基督教的刊物,雜誌,影片,錄音帶,佈道會,星期日聚會,所發生的影響力就大得多了,它可以令自稱弱勢的基督教發動一次又一次的聖戰,煽動500人包圍立法會, 罵不同意見的議員,然後再二餅五魚式意圖壟斷立法會的公聽會,如此還不是「因接觸大量的宗教資訊,導致挑戰公民社會核心價值:包容和民主」的確鑿證據?

我可以想像到,崔日雄理所當然地以為既然世風日下,而青少年又常常接觸互聯網,所以互聯網自然是充斥箸色情有害的資訊,所以色情有害的資訊自然是世風日下的來由;又或者他接觸了200個類似的例子,因此斷言「網絡上充斥着大量色情資訊,令年輕人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是非對錯。」想如果我接觸到關啟文、蔡志森、梁燕城、蘇穎智的言論,然後再看到基督教徒有份賣的廿天攻擊同性戀廣告廣告,大約也可斷言:「聖經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資訊,令成年人的公民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是非對錯,。」,或者是「基督右派性文化學會的網頁上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學術資訊,令基督徒價值觀模糊,不懂分開保守和開放, 公義或壓迫,平等或特權。」,又或者是「基督右派明光社的網頁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資訊,令年輕人價值觀模糊,不懂得分清基督教的公義和社會公義,不懂分清基督教式人權和普世價值的人權。」

你叫我如何不相信崔日雄是基督右派的同路人,目的是就是幫助明光社完成中共給它的政治任務,推動網絡廿三條立法,用道德爭議來掩蓋網絡廿三條背後的政治動機?是不是崔日雄像天真嬌一樣,只看到網絡廿三條的道德層面,但是卻看不到它的政治層面呢?如果他日網絡廿三條成為法律,政治/宗教異見在香港互聯網域消失,崔日雄及一衆保守派人仕,是不是應像14歲懷孕媽媽一樣為自己言行負責呢?基督右派崔日雄是不是比14歲懷孕媽媽更不負責任呢?

這一段說話其實是反映了一種泛道德主義的思維模式,令中國的差不多精神更上一層樓,泛道德主義思想原來是和在近40間基督教中學生物科教授的「智慧設計論」及「神創論」一樣,是不用證據,不講邏緝,而且是不具「可否證性」的,是成見被裝成邏緝思考的結果。